中国气象报记者丁继武 李竞 胡亚
8月8日,中国气象局领导参加中央气象台天气会商。
一
“奥运盖头揭起,中国惊艳世界。”8月8日晚,展现在世人面前的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堪称“完美”。
为保障奥运会开幕式不受影响,气象部门用卫星和天气雷达密切跟踪降雨云团的变化,在北京郊区和河北省进行了大规模地面火箭人工消雨作业,将极有可能影响鸟巢的降水云系拦截在了北京城区外围。
天气气候条件历来都是奥运会等重大活动开闭幕式能否成功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之一。北京奥运会期间的多变天气加上奥运会特殊的服务需求,使北京奥运会的气象服务与往届奥运会相比,要求更高。
“最担心的是天气。”自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以来,这句话在不同场合被人频频提及。
北京复杂的天气形势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心中最担心的问题之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谈到当前北京奥运会面临的三件关键性头等问题时,气象因素位列第二。
为了这个美好的夜晚,七年来,中国气象部门举全国之智,付出了全部的努力。
自7月20日开始,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中心制作开幕式气象服务信息,每天源源不断地发往奥组委主运行中心(MOC)、奥组委竞赛指挥中心(SCC)、开闭幕式运营中心、奥组委竞赛指挥中心在国家体育场的现场组。
进入8月,从新疆缓慢向华北地区推进的冷空气、久久盘踞在渤海湾的副热带高压系统,刚刚登陆我国东南沿海的强热带风暴“北冕”,共同构成了影响我国的三大系统,加之北京地区地形复杂、天气多变等客观原因,开幕式期间的天气形势变得异常复杂。
甚至在开幕式的前一周、前五天,前三天、前一天,影响北京的天气系统不甚明朗,西北云系、副高边缘的暖湿气流、台风等都有可能影响开幕式当天的天气。是晴是雨以及而下多大雨、什么时候下,对于向天空开放的鸟巢来说,都是严峻的考验。除了降雨,高温、风、雾等,每一个微妙的天气变化,都有可能使开幕式效果受到影响。
随着开幕式日益临近,中央气象台、北京市气象台会商加密程度更是空前。每天的7时20分、8时、8时30分、9时20分、15时20分,成了中国气象局领导日程安排中的固定时间。
天气形势的异常复杂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北京市委、市政府,中国气象局领导的高度重视。从一周前分析出奥运开幕式前后天气形势复杂后,北京市委常委牛有成几乎将办公室搬到了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中心,几乎每天都在现场指导天气会商工作。
二
8月8日,立秋后第二天。京城天气仍有些闷热,由于空气湿度大,低层大气中水分饱和度高,一大早,轻雾笼罩了部分地区。
7时20分,在河套地区形成的降雨云系不断加强,并向北京进发,气象部门开始严密监测这个云系。“它走得快一点、慢一点、加强一点都有可能对开幕式造成不同影响。”北京市气象台台长郭虎说。
9时,奥运气象服务网站发布天气实况为:鸟巢的温度是31.1℃,相对湿度68%,风向东南偏南,风速1.30米/秒。
9时许,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抱着一叠资料快步走入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中心会商室。“今天北京的湿度非常大,一定要多关注国家体育场附近的湿度和温度情况。”不时翻着手中资料的许小峰对预报员说。
10时30分,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也赶赴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中心,现场指导奥运气象服务工作。
“午后北京会有阵雨或雷阵雨”的预报从市气象台发出。
郑国光与先前来到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中心现场指导工作的北京市委常委牛有成、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北京市副市长赵凤桐和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安钢等,一同来到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要求气象部门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形势,择机而动。
三
13时,雷达探测到北京西面有回波生成。
14时15分,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向北京、天津、河北所属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分指挥中心发布了地面火箭人工消雨实战保障指令,作业人员在各自的作业区严阵以待。14时45分至16时25分,两架飞机执行对空中云物理探测,另外两架飞机分别在北京西北部和西部上游地区针对降雨云层进行消减雨播撒催化剂作业。
多年来,中国气象部门尽最大的努力,破解奥运期间的气象难题,在公布的一系列解决方案中,有三个亮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是北京城区每隔5公里、郊区每隔10公里就有一个自动气象站,覆盖了奥运主要场馆,提供奥运场馆逐3小时预报;二是开幕式鸟巢上空云图十五分钟更新一次;三是被专家和媒体多次提及的人工影响天气。
气象部门用卫星和天气雷达密切跟踪降雨云团的变化。16时,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开始组织火箭从西线拦截。16时8分至16时18分,在门头沟和张家口的12个作业点,第一轮作业共发射火箭60枚。
19时许,已经在北京奥运气象中心指导了一天工作的牛有成、许小峰,再次走进会商室,听取首席预报员孙继松的最新天气变化情况报告,此刻北京西南方的降水回波令他们担忧。之后,他们和北京市气象局局长谢璞现场坐镇指导人工消雨作业。
20时,降雨云系开始从东北和西南影响北京郊区,并继续向城区“合围”,此时离城区最近的五棵松地区已降雨0.9毫米。
20时40分,海淀部分地区开始下雨,降雨云系将迅速向鸟巢逼近,情况十分紧急。人影指挥中心当即决定对这个区域加大作业力度。
指挥室里,呼叫器不断响起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发回的信息:“火箭发射作业完毕。”“某某区县雨停了。”……
21时,南北回波即将连接,人影指挥中心迅速组织作业,成功地阻止了南北回波的连接,并使得云系减弱。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蔷通过电话紧急调配,指挥就近从弹药库调集火箭弹到作业点,同时要求从作业完毕剩余火箭弹的作业点就近支援其余点。
呼叫、联络、回复,又一轮超强的消雨作业完毕后,卫星云图显示,雷电回波正在逐渐减弱,此时已是22时42分。气象专家判断,开幕式结束前,鸟巢将不会下雨。
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中国气象局驻奥组委气象总指挥沈晓农副局长,正在紧张地进行现场服务指挥和协调。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王建捷和奥运会开闭幕式运营中心的气象专家李青春以及奥组委竞赛指挥中心的气象专家李晓艳正在紧张地进行“贴身”现场气象服务。她们监测“鸟巢”天气,每半个小时将资料传回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中心会商室,利用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中心与现场的专线,调用开幕式预报服务产品和相关气象监测信息,向开幕式运营中心和场馆运行的决策部门的领导报告天气情况,对气象监测、预报和气象风险预警信息进行解释、提供咨询。在天气形势严峻时与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中心主任谢璞进行情况通报。
而国家体育场外,北京市局副局长邓北胜作为现场应急气象监测服务总指挥,立即让“队伍”进入“一级战备”,气象应急指挥车、城市边界层探测车紧张运转工作。早早地驻守在国家大剧院旁的环境气象监测车,为各国元首出席奥运会开幕式相关活动提供服务;灵山上的移动天气雷达为人工消云减雨进行着实时监测。
直到开幕式结束,国家体育场鸟巢滴雨未下。
四
对开幕式而言,如果说气象服务是保障,是“幕后”,那么,为气象保障提供技术支撑的气象业务系统,则是“幕后”的“幕后”。气象综合探测系统、气象信息网络系统、预报预测系统和气象服务系统四大功能系统,一刻不停地在紧张高效运转,为开幕式提供精细服务增加了“底气”。
“全国已经建成的由136部新一代天气雷达组成的雷达网,将为整个奥运会和国家主汛期的气象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保障。”据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介绍,为了确保雷达的稳定运行,探测中心和厂家组成的工作组已在现场驻守,参与雷达观测和技术保障,为了确保奥运会气象服务保障“万无一失”,还采取了将移动指挥车调集上来的双保险措施。
齐上阵的还有中国气象卫星家族成员。风云二号C星、D星两颗“姊妹星”“双星观测、互为备份”,在我国上空3.6万公里的高度上静观天气变化;而风云一号D星和风云三号A星则围绕地球南北两极不断旋转,对天气进行全球、全天候、三维和定量化探测。一动一静的配合,让奥运期间的风云变化全都落入卫星敏锐的监视范围内。
为做好奥运会气象服务工作,北京建成了具有城市特色的高时空分辨率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由186个多要素自动气象站、18个道面自动站、28个GPS/MET和5部多普勒天气雷达、7部用于雷电监测的闪电定位仪、3部风廓线雷达构成,覆盖北京市城郊及周边地区。自动气象站平均分布城区为5公里一个,京郊为10至15公里一个。这些自动站能提供包括奥运场馆在内的城区气象监测信息,并实现了自动气象站数据的实时更新;构建了面向奥运气象服务应用层面的主要业务系统平台。包括:分辨率为3公里的数值预报模式、能够逐三小时快速更新的分析预报系统和短时预报及临近预报等业务系统;建成了集预报产品汇集与分类、加工与包装、服务产品生成与分发等功能为一体的奥运气象服务系统;快速实现探测资料收集与处理、支撑精细预报服务的通讯网络与计算环境;与奥组委和城市运行指挥需求对接的通信系统和移动气象服务车,以及由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等多种社会公共媒质和电话、电台、街区显示屏、预警塔、专业网及信息系统构成的公共气象服务平台。
开幕式是对奥运会的集中考验,更是对气象保障的集中考验。在这次严峻的考验中,气象人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这场全世界广泛参与的盛会,向世界展示了气象科技水平,也促进了气象部门整体服务能力的提升。
(来源:2008年08月11日《中国气象报》第3版 责任编辑:张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