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随着“影像上海”展览日益临近,相关摄影展渐次开幕:龙美术馆展出法国摄影师让-吕克·米蓝的鸟类摄影,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则将带来德国摄影师马丁·舍勒镜头中的肖像特写。
在国外,由摄影师南·戈丁发起的对萨克勒家族鸦片类药物致死的抗议,持续已一年。上周,戈丁因为示威行动遭遇拘留。戈丁表示,萨克勒家族仅作出赔偿不过是一场公关秀,他们应当“直面审判”。在伦敦,一位《卫报》编辑的言论同样引起哗然,关于策展人该不该走到幕前在艺术界引发讨论。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一周艺术人物”,报道并评析国内外的艺术人物及热点事件。
上海 | 法国摄影师让-吕克·米蓝
迎来首个中国个展,专注鸟类摄影四十多年
让-吕克·米蓝的艺术实践专注于鸟类摄影,在四十多年里,他走访了全球众多鸟类的自然栖息地,并长时间于郊野中观察,用相机捕捉鸟类稍纵即逝的瞬间。鸟类不仅是艺术家创作的对象,也是有同样重要地位的艺术观念合作者。此次由法国阿尔勒梵高基金会策展人比奇·库莱格(Bice Curiger)发起并策划的展览,展出了让-吕克·米蓝约40幅于1979年至2008年间的作品,展现了米蓝在创作中与梵高相似的、处理自然的手法、以再现式创作将时间结晶化,以及挑战其所处时代观看方式等不同方面。
让-吕克·米蓝1946年出生于法国亚眠,曾在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等地举办个展。在米兰的摄影中,他相信拍摄对象和艺术家之间存在交流。为了拍摄一张照片,他常常需要花费数周或是数个月。在对拍摄对象长时间的观察中,他似乎已经能够对场景进行编排,相比记录,他的摄影更像是舞台场景,天空、影子、鸟喙的角度等等都在他的“预想”之内。在米蓝的鸟类摄影中,鸟成为了“演员”,而他自己成了“导演”。(文/钱雪儿)
纽约 | 摄影师南·戈丁
因示威行动被拘留数小时,反对萨克勒家族鸦片类药物的诉讼仅以赔偿收场
上周,知名摄影师南·戈丁(Nan Goldin)因为发动反美国“鸦片类药物危机”的示威行动,被警方以扰乱社会治安而逮捕。南·戈丁与其他12名示威参与者指责纽约州州长安德鲁·马克·科莫(Andrew M. Cuomo)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阻止纽约州因鸦片类药物导致的死亡人数增长,并要求他在纽约州各处开设药物过量治疗中心。他们在科莫位于纽约的办公室外进行示威,之后被警方带走。
去年,戈丁发起了“现在参与干预药物成瘾”(Prescription Addiction Intervention Now,简称“PAIN”)运动,她谴责萨克勒家族所成立的普渡制药助长鸦片类药物成瘾。萨克勒家族在艺术慈善事业中有很大的影响力,不少美术馆都曾受惠于这一家族的捐赠,戈丁曾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地进行示威和表演。近日,萨克勒家族被要求进行赔偿,并且放弃对公司的控制。
在六七个小时的拘留后,戈丁及其他示威者被释放,而对于萨克勒家族的案件,她认为这样的赔偿是“不能接受的”。“对于他们而言,这是一次很好的公关,能够树立他们的慈善形象,也会让人觉得他们已经付出了代价,”戈丁说道,“但是我更希望萨克勒家族直面审判,并且没收他们的个人财产。”(文/钱雪儿)
上海 | 德国摄影师马丁·舍勒
即将举行首场中国展览,“知人识面”呈现60多幅肖像摄影
1968年出生于德国的马丁·舍勒(Martin Schoeller)是一位人像摄影师,以极度迫近的特写肖像而闻名。1998年以来,他的作品陆续出现在《滚石》《国家地理》《时代》《纽约时报》等刊物上。1999年,舍勒和理查德·阿维顿一同成为《纽约客》的特邀摄影师。他的作品在国际范围内被广泛展出和收藏,包括欧洲与美国的个人展览,并被华盛顿特区的史密森尼学会的国家肖像画廊纳入永久馆藏。
舍勒曾经说过:“我喜欢与他人靠近,这也许是我个性使然。我始终认为,最重要的是我所拍摄的对象本身。抛开繁复的装饰以及华丽的背景,我希望我所拍摄到的仅仅是他这个‘人’,一个真实的人。”
展览将持续至11月20日。(文/畹町)
伦敦 | 《卫报》艺术编辑亚历克斯·尼德姆
引发艺术策展人与报道的讨论
据artnet报道,上周二,《卫报》艺术编辑亚历克斯·尼德姆(Alex Needham)在推特上给策展人发了一条信息,并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尼德姆的原文是:“亲爱的策展人,就像当我被委托编辑一件作品时不会被署名一样,很有可能我们在报道你的一场展览时,不会在《卫报》上提及你的名字。事情就是如此。”
这条消息引发了全球策展人、编辑和作家的反应。
事实上,直到最近,在大多数地方策展还是一项幕后工作。大多数策展人,尤其是资源较少的小型机构的策展人,需要做的工作还包括列展品清单,甚至打包作品。这种无形的工作与尼德姆对编辑工作的类比非常吻合。在大多数历史事件中,策展人都是站在幕后。
但近年来,策展人——尤其是当代艺术策展人——的角色突然发生了变化,部分原因是劳工政治的变化。如今,人们更渴望自己的工作得到认可,尤其是在“声誉就是金钱”的领域。在艺术界,声誉的建立部分是通过媒体报道完成的。当策展人在展览评论中被提名时,未来的工作和薪酬就为他们打开了大门。独立策展人尤其依靠名气带来机会和经济上的保障。
这种现象要怪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和“策展人作为艺术家”这种论调。狂妄自大和地位焦虑,其实是这种现象的表现。像他这样的策展人是改变游戏规则的人。他们重新定义了人们如何看待当代艺术展览的“作者” 。对于特定的公众群体来说,他的名字足以吸引他们前来参加展览,即使他们从未听说过参与展览的艺术家。(文/ar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