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自律,始终如一的自律
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上,
苏炳添以9.83秒的优异成绩
再一次赢得几十亿人的欢呼声,
这个成绩
不但突破2018年
马德里挑战赛和巴黎站的
男子100米决赛9.91秒的个人最佳
而且以第一的成绩闯进决赛,
打破亚洲纪录,创造历史,
成为中国首位
进入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运动员
对于32岁的田径老将苏炳添来说,
在即将给自己的赛事生涯
画上句号之前,
再次刷新纪录,
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
身高仅1.72米的苏炳添
没有过人的天赋,
没有先天的身体优势,
在别人眼中,他这样的身体条件,
是绝不可能成为短跑名将的。
那么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真正的答案只有两个字,
自律,始终如一的自律。
处女座的苏炳添
有着这个星座的典型特征,
追求完美谦虚低调,
严格要求自己,
训练期间苏炳添
每天都是这样度过的,
早晨7点起床,晚上23点睡觉,
中午午休一个小时,
每天训练结束写日记。
一周6天训练,每天4-5小时,
跑步前至少一个半小时热身,
跑步后一小时的放松。
他对训练有强迫症,
仰卧起坐、蹲起要求二百个就是二百个,
少一个都不行,
每日训练后坚持水疗和按摩,
即使是放假期间也不落下,
这样的日子几乎每天都是复制,
一过就是接近 20年 。
重复和枯燥对苏炳添没有任何挑战。
自律的人生容不下松懈和诱惑,
只有面对胜利的强烈渴望
和超越常人的坚强意志。
有一次,苏炳添和偶像乔丹
一起参加耐克的活动,
活动开始前的间隙,
苏炳添还到酒店健身房
练了会慢跑,
后来乔丹知道了,
亲口对苏炳添说:“现在的你,
就是当年的我。”
02 久久为功终成大器
作为运动员,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苏炳添很了解自己的身体,
也很爱护他。
据苏炳添的教练介绍,
他不追求大运动量的训练,
从来没让自己练吐过,
每次去体育馆带上一名队医,
帮他做训练间隙的身体恢复。
他明白自己身体的惯性和极限,
并由此安排训练计划,
赛前一个月达到训练量的顶峰,
然后逐渐下降,
到赛前第12天达到最低,
然后再慢慢向上,
让身体在比赛时达到最佳状态,
张弛有度,严格遵守。
自律不是一味地狠到底,
而是高度掌控和持久平衡。
苏炳添在夺冠后与计时牌合影。图/新华社
6秒43!苏炳添再破60米亚洲纪录
说到底,苏炳添的成绩
是在他日复一日的积累中奠定的,
绝不是一日之功,
久久为功终成大器。
生活上的苏炳添同样严于律己,
身边朋友用“十不”总结道,
不纹身、不喝酒、不抽烟、
不烫头、不染发、不外出吃饭、
不瞎得瑟、不喜欢逛街、
不买奢侈品、不炫耀。
天天就知道训练
以及思考与训练相关的事情。
短跑训练很艰苦,
但苏炳添从来不用娱乐方式消耗自己。
苏炳添的哥哥蔡健发回忆说
每次家族聚会,
大家都是吃吃喝喝,
苏炳添从来不乱吃东西,
不吃猪肉,更是从来不喝酒。
教练也大赞苏炳添的自律。
在省队、国家队都是统一饮食,
有严格规定。
但放假回家,很多运动员都会放松约束。
03 回到济南大学副教授的讲台
苏炳添回家之后
仍严格按照饮食要求滴酒不沾。
就是这样的苏炳添
在自律中成就新的自我,
一次次刷新纪录,
让世界重新认识黄种人。
正如他自己所说,
纪录是用来被打破的,
而能打破纪录靠的是什么?
是实力。
这个从广东农村走出的靓仔,
2004年开始专业训练,
为了一件不敢想的事
遍尝失败和伤痛。
回顾17年的体育生涯,
苏炳添说:“就像过山车
每次低谷想放弃的时候,
成绩又好了。”
很多事就像注定了一样,
被挫败和某种力量助推着走到今天。
他的目标不再是超越对手,
而是超越最快的自己。
无疑,东京奥运会之后,
苏炳添将正式退役,
然后回到济南大学副教授的讲台,
回到他幸福甜蜜的家庭,
属于他的田径大赛几乎没有了,
但短跑仍是他毕生的舞台,
他将用过去的点滴积累,
为中国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田径健儿。
谢幕之际,
大家有什么想对苏炳添说的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欢迎向《阡陌的述说》栏目投稿
注:稿件一经采用,将视质量给予稿费100元-150元;字数以1000-1500字为宜;请以电子版形式发送至邮箱jjsn2207@126. com,并注明作者姓名及联系方式。
点击图片可进入
“喜马拉雅FM”-“阡陌的述说”栏目
原标题:《“封神”!9秒83,苏炳添靠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