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以为德国人只是以严肃和严谨著称于世,慕尼黑啤酒节就是颠覆你对德国印象的最好机会。在这里,两周之内,600万人狂饮超过700万公升的啤酒、吃掉20万根香肠和60万只烤鸡,堪称酒与肉的狂欢盛宴。
慕尼黑啤酒节最初叫做慕尼黑十月节,和啤酒并没有直接的关系。1810年10月12日,是巴伐利亚加冕王子路德维希和萨克森王国公主特蕾莎举行婚礼的日子,为此,国王举行了为期两天的庆祝活动。活动期间,作为巴伐利亚州首府的慕尼黑设立了四个地方向全体贫民免费供应饭菜和饮料。此外,骑兵卫队还在慕尼黑西南的一个草坪上(后命名为特蕾莎草坪)举行赛马活动和射击比赛,以为助兴。这就是慕尼黑啤酒节的来源。
该节日逐渐演变成将啤酒作为主角是在19世纪末。1880年起慕尼黑市政府颁发了十月节上销售啤酒的许可,1881年就有第一家啤酒酿造商落户十月节。从此,慕尼黑十月节就逐渐演变成了啤酒节。到1910年啤酒节100周年华诞时,人们在为期两周的节日中共喝掉120万升啤酒,当时最大的啤酒帐篷中同时接待了一万两千多人。
啤酒:
来自野蛮人的饮料
啤酒有着漫长的制作历史。由于啤酒是以麦作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而麦是人类最早驯服的粮食作物之一。公元前35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人、埃及人都已经会制作啤酒。
对于欧洲人来说,生活在盛产葡萄的地中海的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自然都是饮用葡萄酒的,而啤酒的酿造则比较早出现在罗马帝国北部边界地带——这里传统上被认为是作为野蛮人日耳曼人的生活区域。当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之时,也就将这一习惯扩散到帝国的更深处。因而在中世纪的早期(公元3-7世纪),作为啤酒的前身——麦芽酒(用发芽的麦子捣碎后的汁做成的酒)至少在威尔士、爱尔兰和低地国家的家庭中一直有人酿造。
啤酒的酿造开始变得有一定规模,是要到8至9世纪,随着法兰克人的加洛林王朝的复兴,在查理曼大帝统治(768-814年)时期,法兰克王国变成了一个天主教国家,大型修道院由此成为这个国家的主要机构之一,而这些修道院就成为啤酒酿造的中心。
修道院内除了酿造麦芽酒,也开始酿造调味啤酒。调味啤酒顾名思义,就是在啤酒酿造过程中加入调味剂,以使啤酒获得不同的口感和风味。这些添加剂一般都是些干的草本植物,最开始比较常见的是桃金娘、迷迭香、月桂叶。
到了12世纪的中世纪晚期,随着城市的扩张,在欧洲一些地方的城市中逐渐兴起了专门的啤酒生产作坊,主要是在低地国家的北部、英国、爱尔兰、德国北部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与此同时,这种城市专门生产的啤酒,也开始放弃各种稀奇古怪的添加剂,而将啤酒花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添加剂,从而诞生了啤酒花啤酒。因为啤酒花煮过之后,它当中所含的一种树脂成分,能够避免麦芽汁和啤酒被多种细菌感染,从而延长了啤酒的可储存性。
啤酒花啤酒掀起的德国旋风
正是由于12世纪城市啤酒花啤酒的生产,德国作为啤酒生产的最主要地区登上历史舞台。这一历史地位,虽然曾有中断,却一直延续到今天。在保存技术匮乏的中世纪,啤酒花啤酒的耐藏特性,使它能够被运输到更远的地方,从而具有了成为长距离贸易商品的潜力。在德国北部的不来梅、汉堡、维斯马这些地方的城市啤酒制造商,在1200年后不久,就将啤酒花啤酒用于出口。
到了13世纪,这些德国北部的港口城市成了啤酒花啤酒的主要出产地,汉堡更成为出口中心。15世纪,汉堡啤酒花啤酒出口如此普遍,以至于汉堡啤酒几乎成了德国北部出口啤酒的代名词。汉堡的财政收入中,啤酒工业占到了40%至50%。
15和16世纪,也是啤酒花啤酒从德国北部向南部拓展征服领地的世纪,德国南部的慕尼黑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兴起的新兴生产地之一。1487年,巴伐利亚公爵艾尔伯特四世颁布在该地生产啤酒的法案——《纯净法》,法案规定只能用大麦、水、酵母和啤酒花来生产啤酒。
1420年,慕尼黑的酒匠则被允许使用沉到底部的酵母进行发酵——这是一种完全崭新的方法。这种方法可能最早是1385年开始在波西米亚地区使用,后来随着酒匠来到慕尼黑制酒,就将其带到了慕尼黑,之后传到整个巴伐利亚地区。使用这种方法,与顶部发酵法相反,发酵的过程中酵母从底部升到顶部,发酵时间大大缩短,只需1至3天。
这无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提高生产效率和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发现,使得啤酒在16世纪越过德国南部进一步向南拓展到阿尔卑斯山北部的边界地区,入侵传统的葡萄酒市场领地。到了1600年,啤酒花啤酒已经攻占巴黎北方、不列颠群岛、低地国家、德国、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甚至是波西米亚、波兰和拉脱维亚的部分地区,成为这些地方最受欢迎的饮品,同时也达到了欧洲历史上人均啤酒消费的最高峰。
幸存并等待重生的德国啤酒
通常高潮也意味着衰落的起点。从17世纪初开始,啤酒花啤酒开始面临新的冲击。首先是随着生产啤酒花啤酒的地方越来越多,啤酒花啤酒的出口量一步步萎缩,进口啤酒逐渐被本地啤酒所替代。受到影响的出口产区包括啤酒花啤酒最初的出口地——德国北部、荷兰北部以及英国。不过,在17世纪,汉堡作为德国北部主要的啤酒出口地的地位依然没有改变。
其次,是来自烈酒的竞争。烈酒是指酒精含量较高的蒸馏酒,它们都属于葡萄酒和啤酒的副产品。白兰地起先是用不能喝的或是酒精含量已经降低的葡萄酒蒸馏而出的,金酒和威士忌则是利用谷物酒蒸馏而出,尤其是金酒,可以使用任何种类和质量的谷物制成。因而,烈酒不仅酒精含量很高,如白兰地和威士忌的酒精含量高达40%,金酒大致是35-40%(而葡萄酒的酒精含量一般是10-15%,啤酒酒精含量一般只有5%),其价格也低于葡萄酒和啤酒。
到了18世纪,蒸馏酒已经全面替代啤酒曾经占据过的那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它的利器和啤酒当年战胜葡萄酒如出一辙——主要是低廉的价格以及酒精含量升高之后更易于保存的特性。18世纪,威士忌已经替代啤酒成为诸如爱尔兰、英格兰、德国和低地国家的农民和城市底层阶级的主要饮品。
18世纪,进一步将啤酒挤出市场的还有来自异国的饮料:咖啡、茶和可可。到了19世纪初,由于烈酒和异国饮料的围堵和竞争,啤酒制造业大受打击,只剩下几个单独的地区还在生产,德国北部的啤酒生产已经大大削弱,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地区则是当中几个勉力维持的幸存者之一。
啤酒复兴中的德国牵引
啤酒的再次复兴需要到19世纪晚期,只是,这一次热潮的主角是工业啤酒,非常不同于之前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的那种作坊式的手工生产啤酒,人类进入了工业啤酒的时代。工业啤酒除了使用机器进行生产,其另一项核心技术就是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发酵法。这种发酵法被称为“皮尔森发酵法”,它制造出的啤酒色泽和口感都更清亮。而这种方法本身就来自于巴伐利亚人的创造。
在19世纪初,皮尔森原本是捷克波西米亚地区的首府,也是18世纪啤酒业受到重创的地区之一,私人制酒厂纷纷倒闭。19世纪中,当地政府试图重新创办酒厂,为此,他们到当时被认为是保留了最先进的造酒技术的巴伐利亚地区招兵买马。相当具有经验的巴伐利亚人Josef Groll使用当地备受赞誉的Saaz贵族啤酒花和水质较软的水,独创出使麦芽变为浅色的技术,使得酿造出的皮尔森啤酒不仅色泽清亮,而且口感柔顺。
当Josef Groll在1842年10月第一次将这款啤酒展示在皮尔森镇的市场上时,立刻引发了关注。这一技术很快在巴伐利亚边界具有相似软水条件的地方和种植有Saaz贵族啤酒花的区域普及开来。而欧洲铁路的增加,以及冷冻技术的改进,使皮尔森啤酒制造技术迅速传播到德国北部地区甚至是整个欧洲,只是随当地条件做了相应的修改。
皮尔森啤酒下一个征服的地区是美国,来到此地的德国移民带入了配方和酵种。美国人还在谷物中增加了当地的原材料——玉米。这种由麦芽、玉米酿制的啤酒成就了美国拉格(使用底部发酵法生产的工业啤酒的别称)的特点。
慕尼黑啤酒节:
德国啤酒业复兴的标志
慕尼黑十月节在19世纪末开始引入啤酒制造商、十月节转变成啤酒节本身就是啤酒业在19世纪末重新崛起的产物,因而慕尼黑啤酒节可谓德国啤酒业复兴的标志。为了吸引更多游客,节日的时间也延长了,并提前到阳光明媚、天气相对暖和的9月。现在,啤酒节于每年9月末开始,到10月的第一个星期天结束,大约持续两周的时间。
慕尼黑政府更于1995年将慕尼黑啤酒节推向国际,让世界各地的观光客来此与当地人分享这一快乐节庆。近年来,慕尼黑啤酒节的规模也越办越大,已然成为一个世界闻名的节日。每年大约有600万人参与其中,狂饮超过700万公升的啤酒,并吃掉20万根香肠和60万只烤鸡,疯狂程度可说是世界啤酒节之冠。
如今,节日的主场依然设在慕尼黑的特蕾莎草坪,因而该啤酒节也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草坪节”。啤酒酿造商起初只是简单地在节日地点搭设摊位,后来为了吸引更多客人,索性搭建起大型帐篷,并引入乐队和马戏团的表演。
慕尼黑啤酒节上不允许饮用慕尼黑本地酿造以外的任何啤酒。人们必须选择喝在指定酿酒厂制造的啤酒。这些啤酒被称为“Oktoberfestbier”,意为十月节啤酒。被指定生产十月节啤酒的厂商,都会因此感到非常自豪。十月节啤酒酒精浓度一般高于普通啤酒,约为6%。
活动期间还会举办花车巡游以助兴。届时,来自全德国各州的啤酒供应商、表演人员身着巴伐利亚传统服饰,坐着马车,穿越7公里长的慕尼黑市中心,到达特蕾莎草坪,让喝啤酒这件事具有满满的仪式感。上百名音乐家还会为游客带来盛大的露天音乐会。美酒、美食、华服、音乐、游行,这一切浸染在浓郁的巴伐利亚风情之下,共同汇成一场味觉、嗅觉、听觉和视觉的盛宴,让来客体验到不一样的德国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