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这里介绍的是史上最出色的有关足球的出版书籍。
假如你前往一个荒岛生活,只能带几本书的话,下面这些书都可以考虑一下。
10. 《生活在火山口——足球经理的生存秘密》
The Secrets Of Surviving As A Football Manager
作者:迈克尔·卡尔文(Michael Calvin),2015年
现代足球经理人的动力是什么?数百万美元的巨额预算对一个人究竟能产生多大压力?当一个人多年的工作一瞬间遭到剥夺,会带给他什么影响?本书通过深入描写顶级足球经理人的生活,准确揭示了处于人们所钟爱体育项目的混沌源头中心是怎样的状况。
书中包括了作者与多位英国足球俱乐部的知名掌门人一对一采访的内容,并精心配以了大量人物照片插图,在采访中,经理们不加修饰地谈他们的成名之路,日常工作的点滴,以及他们为什么而战。
被采访对象包括阿兰·帕杜, 嘉里·蒙克, 马克·休斯,英格兰U-21代理教练爱迪·博斯罗伊德,以及被誉为英格兰教练界的希望之光的埃迪·霍维。
然而,从本书中你所能领悟的还不仅是怎样做一名优秀教练。在那些关于狂热痴迷、同志情谊和力争上风的竞争本能的故事当中,还包含着许多人生的教训。作者卡尔文在行文中不时的反躬自省,以及注重细节的风格贯穿于各个章节故事的始终。“这份工作会消耗掉你的人生。它能把你啃干净,真是这样,”一位人物这样说。(Gregory MacGregory)
9. 《足球Futebol》——巴西式生活》
作者:亚利克斯·贝洛斯(Alex Bellos), 2002年
这个形式令人熟悉:当《足球》一书2002年问世时,人们在各国家都能读到几本关于足球的精彩书籍,如大卫·温纳(荷兰)和菲尔·博尔(西班牙),另外几本同题材著作也即将出版。可是,有关足球的终极国度——巴西的书籍却没人写过。最近一本此类书作还是1983年美国社会学家詹尼特·莱佛尔写的,不很出名但十分精彩的《足球疯狂》。
最令《足球》一书与众不同的是,亚利克斯·贝洛斯是个“斯达汉诺夫式工作者”(高效全能)。在巴西这样处处隐藏着危险的国度,有些外国记者从不离开城市,甚至根本不走出居住的社区,当然除非去机场飞回母国。但是,贝洛斯游遍了整个巴西上下,仿佛是卢森堡那样的弹丸之地。
他不但沿途采访,例如他采访了巴西队黄蓝白条纹队服的设计师,在1950年世界杯决赛误射中对方球门的球员,选美皇后,牧师等等,他还跑到哪参与哪的活动。他访问了三名在仅有1000居民的法罗岛(Faroe)上为岛队踢球的巴西人;他出现在圣保罗嘉年华上,采访哥林多人的铁杆粉丝们、身披紫色羽毛的桑巴舞队。《足球》中记载了几百次采访、事实,绘图、照片,甚至还有部分地图,让研究者省却了几辈子的奔波忙碌。
但是本书也存在问题。在贝洛斯写作的同期,他担任着《卫报》驻巴西记者。如同许多日常从事记者工作的人,他的书缺乏结构性,有时候他的书降格成大量足球痴迷者的群像。其次,他擅长叙事却缺少理论支持。在更多的人开始武断地认为足球是巴西的国民性格之后,我们对他可以原谅一些。可是由于贝洛斯掌握大量资料,对巴西的历史、语言、音乐的拥有丰富的知识,(如同任何一本好的足球书,《足球》也不仅仅关于足球,)我们仍会期待他能贡献更深入的个人观点。尽管如此,这本书仍然是无法取代的佳作。(Simon Kuper)
8. 《全累趴——关于意大利90》
All Played Out
作者:皮特·戴维斯(Pete Davies),1990年
这是一本极具吸引力、热情洋溢的书,它描述了英格兰队和该队粉丝在1990年世界杯期间的内幕故事,因此首次让“足球类书籍”超越了多讲陈年往事的自传的固有形象。“在过去也有好的足球书籍,”Davies回忆道,“但是很稀少,而且都是1980年代的旧货。”
“我希望足球在流行文化中占有与之匹配的一席之地。我想应该有人站出来说,我们并不都是疯子。我们观看足球赛是有合理的情感原因的,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而且事关地球上的每一个人。”
比赢得博比·罗布森和球员更重要的是说服一家大型出版公司为一类并不存在的书籍分类下赌注。世界杯结束后,戴维斯只花了八周时间就写出这本书,一出版立即走红圣诞市场。“我仍然生动地记得,”他补充道。“我永远不会忘记在都灵的情景。”(David Winner)
7. 《普斯卡什谈普斯卡什——足球传奇人物的生活和事业》
Puskas on Puskas——The Life And Times Of A Footballing Legend
作者:罗根·泰勒和克拉拉·加穆里奇(Rogan Taylor & Klara Jamrich), 1998年
这是一本温馨、睿智,内容丰富翔实的传记,它通过深入细腻的研究为匈牙利卓越的足球巨星、一代天才费伦茨·普斯卡什描绘了一幅出色的肖像,并点燃了人们对历史和政治领域的关注。作者泰勒的创作动力来源于对自己童年偶像的好奇,因此本书可说是爱的杰作。
早期的同题材作品是他写的一个未拍摄的剧本,其中情节有斯大林在开场时去世,嘴唇间吐出的最后一个字眼是“普斯卡什”。1993年,在为电视系列片“鲜活真实(Kicking and Screaming)”做调查期间,泰勒认识了普斯卡什,并说服他讲出自己无与伦比的足球生涯故事。普斯卡什首先效力匈牙利国家队,后来作为双轴心之一(与迪斯特法诺一起)效力于皇家马德里俱乐部。
一些段落描绘出一个奇妙的情景,在50年代初期斯大林主义统治下的大监牢一般的匈牙利,球星普斯卡成为唯一的自由人。令人万分悲痛的是,泰勒的匈牙利裔联合写作者克拉拉·加穆里奇姆里奇年仅35岁死于癌症。(David Winner)
6.《球门(Tor)!》
作者:尤里·汉斯(Uli Hesse),2003年
因足球文化产生的老生常谈在哪一个国家都没有德国多:德国人惯被视为冷酷无情,自我防卫,枯燥无聊而又效率惊人。本书证明了这些刻板的标签完全不准确。汉斯用灵巧的笔触描绘了德国足球历史,更多以娱乐为主、结果往往无从预测,而且充斥着各种丑闻,甚至胜过英格兰足球。
一些有趣的章节包括描写德国球员互相辱骂,他们会没完没了地对骂。在英国足球媒体上如果有人说”你不配为我系鞋带”会被视为侮辱性言辞,而德国的球员们在侮辱对手上远胜一筹。
英国足球界的捣乱分子一般只被限制于边缘地位,而某些无法与社会相容的叛逆式德国球员却都是球场上的焦点人物,从贝肯鲍尔到内泽尔和马特豪斯。此外,在一些描写东德足球的章节中,只用区区几页展示了极权主义足球的惊人内幕,胜过许多关于此题材的专著。(Paul Simpson)
5.《狂热球场》 Fever Pitch
作者:尼克·霍恩必(Nick Hornby),1993年
这是一部完全新颖的原创作品。尽管霍恩必并没有像皮特·戴维斯那样开启一波足球书籍热,但他是第一位审视并表现一名球迷的显然极其平凡经历的作家。
顺着执迷某事物作为疗愈手段这个理论,他描述了自己追捧阿森纳队,以此逃避父母离婚、自己与异性交往困难,以及人生盲无目标的情形。他把自己的球迷身份当成一个问题,一种不太健康的状态。这个观点令他与众不同,以前人们倾向于觉得球迷行为出于爱好,那些模仿他的人矫情地描写冒雨观看一场糟糕的球赛,却没有他那样对自己生活的忠实反映。
本书的写作手法轻松诙谐,文笔优美,对英国1960-1990年代期间的社会历史也是很好的记载。唯一缺陷在于形式的松散,与其通读全书,不如随时翻阅几页。(Simon Kuper)
4. 《麦吉尔温尼足球评论》
McIlvanney on Football
作者:休·麦吉尔温尼(Hugh Mcllvanney) ,1994年
从1963至2016年,休·麦吉尔温尼为《观察家》写了30年体育评论,又为《星期日泰晤士报》写了23年。离开《观察家》的次年,他发表了这本著作,两年后他被授予大英帝国的OBE官佐勋章。这本专著出现在欧洲足球运动热潮的一个重要时间环节,覆盖了英超和欧冠的许多重要赛季。作为一部见证历史之作,值得一读。本书开始是一篇关于在汉普顿球场举行的1960年欧洲杯决赛的报道,皇马和法兰克福足球俱乐部争夺冠军。然后他对该场比赛中20几名足球巨人进行分析,包括了巴斯比、,香克利、斯坦、弗格森和达格利什,他们与作者一样都是来自苏格兰西南部工业区,还点评了克拉夫、帕斯里、费尼、格里维斯、布拉迪、贝肯鲍尔、巴恩斯、和贝斯特等球星。
如同许多了不起的记者,麦吉尔温尼由于头脑清晰、观点独特赢得的赞誉些许损失。在他的作品中缺乏一些足球报道中常被引用的浮夸语句,他甚至在前言部分为出版商强加于他的“虚构头衔”并非本人而道歉。
这种羞辱很不恰当。正如克莱夫·詹姆斯的电视评论,这写被视为临时性的报道,本打算权当轻松娱乐读物,却被提升到了艺术的高度。看看这第一段,作者将洞察力和自嘲调侃无缝对接:“若出席格兰姆·泰勒王国的丧礼,有些情景是典型的英国风格,这是一场嘈杂喧闹的仪式,许多参加者自娱自乐,甚至于嬉戏打闹,比如在坟墓上跳莫里斯舞。”
偏离主题谈到五、六件其他事物——包括足球流氓、中国功夫等——之后,作者进入后半部分,写到从1966年到1994年的世界杯。尽管出版社一再致电作者提醒付印时限,麦吉尔温尼并不按时间编辑文章,他的写作结合了媒体报道的时效性和长篇写作的思想。也许你读到过其中许多赛事报道,但作者令人再次生动地回忆起彼时情景,加上他独特的评论员视角、采访者的第一手信息和一颗热腾腾的球迷之心。如果你也想从事写作,那你必须读读此书。如果你想知道更多足球历史,你也应该读读此书。如果你热爱足球又擅长写作,(愿意读此文的都是吧?)那么这是一本又有趣又有营养的读物。(Gary Parkinson)
3. 《一生太短 ——罗伯特·恩克的悲剧》
A Life Too Short——The Tragedy Of Robert Enke
作者:罗纳德·伦(Ronald Reng) 2011年
“罗伯特的死,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对于抑郁症的了解多么贫乏,”作者罗纳德·伦在本书开头的前言中说。恩科在2010年世界杯季军战成为德国主力门将。他在2002年就与作者是朋友,他们还计划过一同合作写关于恩克足球生涯的书。恩克为此还一直在记日记。他还希望书能在自己结束足球生涯时候出版,那样他就可以对外界公开他遭受的忧郁症困扰。作者伦解释说,恩克在踢球时无法公开,因为“一名门将是防守的最后底线,不能有压抑的状态。”
但是到2009年11月10日,恩克吻别了女儿,告诉妻子自己要去汉诺威96参加训练,然后驾驶车辆兜了好几个小时的圈子,走向一列疾驶的列车,结束了生命。书的作者不得不在失去恩克后独自讲述他的故事。
恩克效力过巴塞罗那和本菲卡,忧郁症初次发作于2003年,之前他在痛苦的诺坎普魔咒下苦苦挣扎。伦回忆了一个情景,在西班牙杯赛上,佛兰克·德·博尔从场地中心圈里冲着恩克大声喊叫——因为后者的失误让诺韦尔达对主队形成了威胁,此情此景打击了恩克脆弱敏感的自信心。但是,在一个缺乏谅、逞大丈夫气的足球世界里,恩客采取深思和平静的沉默来对抗笼罩在灵魂上的妖魔。
作者特别善于用细腻描写方法分析恩克致病的根源。在巴塞罗那的麻烦状况中,忧郁症的临床症状向他密集袭来,而当幼女身染重病,不幸去世之后,他起初没有被忧郁症打倒。值得一提的是,恩克顽强地寻求精神力量,重新振作起来,恢复了状态。当恩客的幸运星刚要升起,厄运却再次出现。他本可以在2010年世界杯上大展身手。书中提示,忧郁症没有清晰的开始也没有明确原因,而恩克至死也不知道为什么他的黑暗心态在2009年会重新出现,最终吞噬了他。
“也许这本书能帮助忧郁困扰的人们获得更多同情和理解。”伦如此做结论。如今,体育文化也在转变,尽管缓慢。在英格兰,足球员包括罗比·沙维治和迪恩·温达斯都曾经承认,自己罹患过忧郁症。嘉里·斯皮德自杀后,英国足总(FA)也承认大批球员(包括过去与现在)曾经联络他们寻求有关咨询。
足球的世界十分冷酷,对球员精神上的任何脆弱现象都不能包容。但罗伯特·恩克的悲剧故事被本书作者生动出色地讲述出来,揭示了人们印象中球员那种勇敢强悍的铠甲战士形象其实是具有误导性的,而且十分危险。(Jon Spurling)
2. 《用足球对抗敌人》
(Football Against the Enemy)
作者:西蒙·库珀尔(Simon Kuper), 1994年
不论是好是坏,现在的球迷比90年代中期的球迷对许多事物都能了解更多。很难想象,在互联网和电视转播推广到大众市场之前,外籍球员在足球这项英国运动中只是极少数。这就是西蒙·库珀尔推出他的处女作当时的地域分隔氛围。他的书一半带有人类学研究印记,另一半像旅游指南,二者都令人着迷。这是关于世界各地足球敌人的故事。“我开始写作时,感情是复杂的,”他承认说,“我觉得写这个题材也许对我来说太大,我担心朋友读我的书时有什么看法。但是我同时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有一种盲目自信。成名的作家也许不会写这样的项目。它是年轻作者应该写的一类题材。”依靠5000英镑的微薄预算,22岁的作者走上了短途旅行之旅,结果9个月时间访问了22个国家。“我花了3个月走遍整个欧洲,主要靠火车月票,然后回到伦敦洗衣服,再飞到喀麦隆,再回家,再飞到南非。”
他的目标是什么?“详细调查世界上政治和足球如何互相交缠的,这个题目我一直着迷。我也明白以前没有人写过这样的书。”在这次历史性的探险之旅中,他采访了各式各样的球员和官员,包括一位对足球赛应该如何踢球持有独特见解的阿根廷将军,一位柏林人,他因为支持自己嘉兴的球队而遭到东德安全部门(斯塔西)的迫害,最为奇特的是,一位喀麦隆明星罗杰·米拉,他曾因为想要组织一次卑格米人部落间的足球锦标赛而登上新闻头条。
“任何写英国战后历史的人都需要解释什么是加沙的眼泪。”
库珀尔仔细做旅行计划,但实际采访的过程纯为偶然,“在互联网以前的时代,这比较困难。我到了阿根廷,用最基本的西班牙语跟人交谈,安排会见朋友的朋友。一开始我模糊地认为可以在酒吧认识人,但我很快意识到,我需要更加积极主动跟人交谈。有时候我很走运,在机场排队是碰到了基辅迪纳摩的官员,他能说很棒的英语。”
库珀尔书的突破意义在于,他否认这是对更严肃的足球文学一窝蜂的模仿。“尼克·霍恩必和皮特·戴维斯令出版商形成一个观念,即足球方面的书好卖,但我不这么认为。也许我影响了其他作者对其他国家的足球文化进行研究,但许多优秀书籍已经在出版途中了。”
本书出版二十年后,大量充分的足球报道和互联网信息意味着资深球迷的眼光前所未有地广阔。但是,《用足球对抗敌人》一书仍然是唯一一本详细考察全世界足球运动的作品,他解释了为什么政治和文化问题对全球足球运动产生了影响。(Jon Spurling)
1.《只要你不吻我——与布莱恩·克拉夫在一起的20年》
(Provided You Don’t Kiss Me)
作者:邓肯·汉密尔顿(Duncan Hamilton),2007年
“我今晚不想听鼓舞士气的扯淡话。我必须把你写的胡说八道给他们看。现在,我有个信儿给你。拿着你的烂打字机见鬼去吧。你已经被封杀了,永远!在这片场地上你被永久封杀。F***!赶紧滚蛋吧!”
两天以后,布莱恩·克拉夫会给《诺丁汉晚间邮报》记者邓肯·汉密尔顿致电:“不要这么轴好吧!我没那个意思。要不你到这来我们喝一杯吧,香槟好吗?”汉密尔顿回忆道,“我在那个秋天的午后很舒服地喝着金玲威士忌,可是那杯香槟我一直没等到。我的笔记本挤满了故事。”
这段轶事漫不经心地放在序言里,显示出汉密尔顿精准抓住了布莱恩·克拉夫的要点:好的一面,坏的一面,以及丑陋的一面。确实,本书头30页可以奉为佳品,不论体育题材还是其他书籍。汉密尔顿回忆道,一次,一名二十岁不到的记者新手头一次采访克拉夫,不但没能采访,反而从头至尾被克拉夫拷问问题,我们当时在同一个房间,听得到克拉夫重重的鼻音,看得见他边问问题,边用一只球拍弹跳壁球。
但最为重要的是,汉密尔顿的著作尽管基于20年职业生涯中他与在诺丁汉森林队服役的克拉夫建立起的职业亲密关系,他自己的叙述并不占主导地位。他知道谁才应该是明星。我们的主人公为博人眼球,可以随时开始歌唱。
这本书中当然有大量逸闻秘史,但与克拉夫球友饭后闲谈中听到的夸张桥段相比,本书中包含的轶事包罗更加广泛内容,也更加生动逼真。
我们从中了解到,森林队去斯卡波罗训练的原因——因为克拉夫的助理经理皮特·泰勒的阴阳相克理论,而且他在当地有一套公寓,不喜欢租用带家具的房车。从那些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克拉夫的慷慨大度,但也有很多故事反映出他多么顽固执拗,多么傲娇。
本书读起来轻松愉快,但汉密尔顿也写道了克拉夫与泰勒两人公开分手的原因,以及他沉溺于酗酒,最后去世时的状态令人心碎。
汉密尔顿不仅仅讲故事,还深入研究刻画出主人公的性格各个层面:当克拉夫必须证明别人的观点错误的时候,仍然会对对方表现出深切的关怀;他对金钱“深深的痴迷,仿佛担心某天早上醒来会重新变得一文不名”;以森林队东拼西凑的家底、极少的设施支持,他本来会满足于打进欧冠决赛,但却获得了两届欧冠冠军,那是个奢侈的时代。
对汉密尔顿来说,克拉夫甚至是一种父辈的角色,尽管这是个拿威士忌当早餐的父亲。作者十分正确地放弃了按照时间顺序叙事的方法,而是采取了一个灵活的结构,作者对此形容为“让书中的每一章表现出他的一个侧面”。
足球运动仍在巅峰上。本书让森林队的欧冠凯旋之战再次生动重现。克拉夫说,“谁也不会为我们祈祷”(你可以感觉到,尽管他自称可以做得更好,其实他能像莱斯特城队就满意),还有他在德比郡、布莱顿和利兹队的经历有好有坏。通过细节回忆,如克拉夫会让状态不佳或不受欢迎的球员坐在自己旁边“给他们最好的教练指导”,我们可以了解到克拉夫为何独特而成功。
“他背靠着墙,”汉密尔顿说,“我逐渐看到他作为主教练的了不起之处:他为何能接受一支生疏球队,将之塑造、提升;他有种能力可以发现潜在的条幅,他的拿手好戏,通过生动活泼的自我推销能够改变公众的观点,他的技巧往往鼓舞人心、富有诱惑力和威慑力,几方面同时存在。”
也许你会意外,《只要你不吻我》成为FFT选出的最优秀的足球书籍。它没有玩什么倒金字塔结构,也没弄影视般的噱头,究其核心,本书接近于完美地诠释了一个人以及一个主教练的性格,从光彩夺目到一些瑕疵,无所不包。
“没有人真正能够与我相处,”布莱恩·克拉夫有一次对作者说。但邓肯·汉密尔顿比任何人都离他更近。(Huw Davies)
(翻译:于馥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