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2010年5月份新闻发布会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2-15 19:38

中国气象局2010年5月份新闻发布会 

活动描述

中国气象局定于4月28日(周三)上午14:30,在中国气象局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召开2010年5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主持人 于新文: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中国气象局五月份新闻发布会现在开始。这次新闻发布会的内容比较多,我们请到了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陈振林来向各位介绍一下上海世博会气象服务情况。他将重点向各位推出世界气象组织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建设的世界气象馆的情况,这个世界气象馆是世博会159周年历史上第一次自建的以气象为主题的气象馆。通过这几天的试运营,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观众络绎不绝,我们借此机会向各位隆重推出。

2010-04-28 14:31:11

于新文:

另外,也请陈司长向大家介绍一下玉树地震方面气象局所做的工作,西南干旱最近的发展情况,世博的天气,特别是4月30日晚上庆典时的天气情况,以及大家很关注的五一假日天气情况。

今天,我还请到了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叶殿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周兵,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室牛若芸,来回答大家的问题。下面请陈司长作重点介绍。

2010-04-28 14:37:31

陈振林:

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首先向大家汇报一下上海世博会气象服务和世界气象馆的情况。

大家知道这次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们作为服务部门也提出“让世博更加精彩”的目标。我主要介绍三方面内容:一是世博会气象的参展工作,二是为世博会提供气象服务保障的情况,三是讲一下大家比较关心的开幕庆典的天气情况。

2010-04-28 14:42:15

陈振林:

从今年4月27日起,上海及其周边三省气象部门已经进入了特别工作状态,运用奥运气象服务和国庆六十周年气象服务积累下的宝贵经验,全力以赴做好世博气象服务工作和参展工作。概括讲有两大任务:一是为184天的世博会提供精细到园区的气象保障服务。二是建设并运营气象馆。世界气象馆是159年世博历史上第一次气象主题独立参展。这个馆也是上海世博会唯一一个国际组织的自建馆,从这两点意义来讲可以载入史册。同时,我们还邀请了欧洲卫星气象组织和地球观测组织联合参加。

2010-04-28 14:48:38

陈振林:

世界气象馆位于世博园区内B片区国际组织02地块,西侧与联合国馆为邻,总建筑面积1230平方米。这个命名为“云中水滴”的展馆,外形如白云墙体会呼吸。展馆建筑以4个大小各异、方向不同的白色扁圆球体相结合,形如云状。在功能上,充分融入了节能减排的理念,建筑采用的钢结构和膜结构材料可全部回收再利用,亮白色的膜可反射太阳热辐射并起到隔热作用,而喷雾系统则有助于降低展馆结构外表面温度以及空调系统运行能耗,起到降温、节能、环保的作用,被誉为“会呼吸的皮肤”。

2010-04-28 14:49:14

陈振林:

世界气象馆围绕城市与气象这两个紧密相关的主体,以“为了人民的平安和福祉”为主题,采用“云中漫步”的主线,用一条故事线来串起各展示区的内容。以吉祥物——云宝宝“蓝蓝”和“朵朵”担任全程的向导,带领参观者搭乘热气球,领略“云中水滴”的神奇之旅。通过“序曲——拥抱自然”、“气候变化与城市的责任与机遇”、“ 天气、气候、水以及人民的平安和福祉”、“科技进步与社会责任”、“ 未来的预报与服务”、“回味与体会”6大展示区的展示深入浅出地向人们宣传应对气候变化、低碳排放、环境保护等理念,旨在向参观者推荐和倡导一种健康绿色的城市生活方式,呼吁参观者从身边小事做起,节能减排,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从而充分体现和完美诠释了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和“低碳世博”的理念。馆内采用了一些创新的展示技术手段。比如运用180°无柱全透明景观电梯结合180°超大多媒体投影,让观众沉浸式体验乘着“热气球”升空,巡游自然美妙景色;运用低碳环保的方式来演绎气候变化过程,清晰的展示气候变化的影响;又如4D影院,将风雨雷电等一些特效技术手段贯串于3D影片“蓝蓝”“朵朵”气象奇妙之旅的故事中;再如世博气象台,它作为整个展馆,乃至世博园区的气象服务技术核心,被隐藏于一组利用改变电流正负极来达到透明与不透明的玻璃后,玻璃通常呈不透明状,用于投射气象预报等多媒体内容,当玻璃通电透明后将呈现给观众一个真实的服务平台,这也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诠释“参展中有服务,服务中有展示”的世博气象理念而特别设计的。

2010-04-28 14:49:44

陈振林:

世界气象馆着力展示世界气象科技实力,传播全球气候变化知识,展望未来气象为城市安全运行保驾、为人们优质生活护航的发展方向,让参观者在欣赏之中了解气象知识、用体验的方式加深对气象工作的理解、用互动的方式增强对气象服务的体会、用畅想的方式感悟未来优质的生活。在光影声画中展示气象与城市、人与气象的关系,传递世界气象人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感。

2010-04-28 14:50:01

陈振林:

中国气象局一直把提供“成功、精彩、难忘”的气象服务作为参与世博、支持世博的奋斗目标,举全国气象部门之力,经过近5年的精心筹备,形成了世博气象服务的六大亮点。

(一)建成了“专业化、精细化”世博气象综合探测系统

长三角一体化气象观测网。为了提高世博气象预报和服务水平,除现行业务观测外,在长三角地区还需进行加密气象观测,形成了以上海、江苏、浙江以及安徽等省市为主的长三角加密观测系统。由长三角地区的14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和2200多个自动气象站实现同时共享。长三角8个高空探测观测站4月25日起启动探空加密观测。

上海城市综合气象探测系统。上海城市综合观测系统站网注重地面观测与卫星遥感相结合、固定与机动探测相结合、常规与非常规探测相结合,主要包括228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网、9颗卫星遥感接收系统、多普勒天气雷达、9台风廓线仪观测网、13座梯度观测铁塔、雷电观测网、应急备份移动加密观测等。

世博园区精细化气象观测网。占地900平方米的综合气象观测站布设了风廓线雷达、太阳能光度计、激光雷达、激光云高仪、涡动通量仪、雨滴谱仪、微波辐射计以及大气电场仪等多种先进的观测设备,能对大气物理、化学、生物学特征展开全面精细的观测。在世博园区布设了平均间距为500米的自动气象观测站网,包括15个可监测气温、风向、风速、雨量要素的常规多要素自动气象观测仪及12套在常规气象要素基础上可监测能见度、不同下垫面、多环境温度等要素的特种要素自动气象观测仪。在世博中心、世博轴等重要场馆和主要出入口实现了“贴身监测”。针对烟花燃放和高空装置气象保障等对不同高度风的要求,开展10米至165米不同高度风、气温等要素的梯度观测。

2010-04-28 14:50:45

陈振林:

(二)强化短时临近预报能力,关注重要活动天气预报

针对世博会气象服务保障需求,建立起综合预报业务平台,重点强化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成立了强对流预警中心,打造无缝隙天气预报。同时为世博会开幕庆典和开园仪式等重大活动精心打造精细化预报产品,从4月19日开始提供世博开幕式展望预报起,随着开幕庆典及开园仪式时间的不断逼近,预报要素逐步丰富,预报间隔缩短,预报地点细化,预报层次增加,预报准确度不断提高。中央气象台、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和江苏、浙江、安徽等省的气象预报技术专家从4月21日每天开展一次世博开幕式专题天气会商,从4月26日起每天开展两次世博开幕式专题天气会商,及时跟踪开幕典式期间的天气变化。

2010-04-28 14:51:01

陈振林:

(三)气象服务更精细、贴身、互动

根据世博园区运营特点,上海市气象局建设了由世博气象台、综合预报业务平台和世博综合服务平台组成的气象服务业务系统,提供“精细、贴身、互动”气象服务。

世博气象台是设置在世博会现场的专业气象服务机构,在世界气象馆、世博运营指挥中心、世博气象预报分中心、世博气象服务分中心均设有气象咨询服务岗位,采取嵌入式的服务方式。特别是在世博园区运营指挥中心设立气象指挥席位,2010年3月1日正式开展工作,从4月1日起提供24小时世博气象服务,为世博会运营安排和决策提供气象信息支撑。特别是针对台风、强对流、高温、雷电、低能见度等7类对世博园区安全运营可能造成影响的高影响天气,综合考虑世博会活动安排、活动特点,通过世博园区运营指挥体系,第一时间通报运营指挥中心,提供决策支持。综合预报业务平台是为世博气象服务提供全方位技术、人员支撑。除了综合预报业务平台,针对世博气象服务专门建立的世博气象服务平台经过近一年的建设完善,已经开始为世博会提供全方位的气象服务。世博期间通过电视天气预报、969221声讯天气语音信箱、世博气象广播电台、园区电子显示屏、世博气象信号塔等方式为各类公众和世博管理部门提供38大类预报服务产品。

2010-04-28 14:51:13

陈振林:

在世博园区有个由原来废弃的一个烟囱改造成的气象景观塔,也是气象预警发布装置,这里面有不同的灯光,对未来将要发生的气象灾害会用不同颜色来进行警示。这个建筑是中国气象局和上海市政府合作的产物,效果非常好。昨天发布会上,世博局副局长对气象塔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首先,从历史文化传承的角度,这是全新的尝试,也是一个探索,非常成功。因为这个烟囱有100多年历史,代表着过去,也代表着上海的发展,现在用来作为灾害预警的建筑来给它赋予全新的含义。第二,配合这次世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有了预警塔也是完善我们的监测预警系统,使得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生活更安全,更美好。第三,它还是景观资源,既为游客指引方向,同时也是成为世博园区的点睛之笔。

2010-04-28 14:56:08

陈振林:

(四)防患于未然,发挥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作用

以世界气象组织多灾种早期预警国际示范项目为抓手,强调部门联动,实现早发现、早通气、早预警、早联动、早处置的规范化一体化灾害防御机制,全面提升世博会和未来上海城市安全运行防灾减灾的保障能力。上海市气象局已经与全市105家(常态65家+世博指挥层13家+园区管理27家)部门的世博气象服务联动机制,大大提升了应对灾害性天气和突发状况的反映速度和能力。

2010-04-28 14:56:19

陈振林:

(五)强化科技支撑能力

全面推进世博气象科技工作,为建立精细化世博气象预测预报和服务系统奠定坚实基础。“世博会强对流天气动态预警系统研究”和“世博园区小尺度环境气象观测与综合服务技术研究”2项世博科技专项课题通过验收并先后投入业务应用。以国际先进水平服务世博,引进世界气象组织(WMO)四个示范项目,全面提升世博气象科技支撑能力——世博会临近预报服务示范项目(WENS)为世博会短临预报和服务提供技术支撑、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示范项目(MHEWS)为气象相关灾害早期预警提供技术支撑、上海城市环境气象国际示范项目(GURME)为化学预警中心数据、产品和联动机制的建立提供技术支撑,登陆台风早期预警示范项目收集监测信息和国内外主流业务中心提供的预报结果作为参考,为及时、准确地向密切关联的政府部门及广大民众发布信息,并与相关政府部门形成防灾减灾的应急联动提供技术支撑。

2010-04-28 14:56:35

陈振林:

(六)集全国之力,气象部门全面服务世博

中国气象局作为世博组委会成员单位之一,早在2006年2月就成立了以中国气象局局长为组长的世博气象服务领导小组,全面安排部署世博气象服务和参展工作,并成立了以上海市气象局为主体的世博气象服务中心,具体开展世博气象服务和参展工作。同时下发方案,明确有关国家级业务单位和相关省市气象局的世博气象服务任务。充分借鉴北京奥运会成功的气象服务保障经验,选派了北京市气象局专家到上海共同开展世博气象服务系统研发建设管理应用工作;并选派了华东区域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气象部门的9名优秀预报员组成支援团队,开始了世博气象预报服务工作。

2010-04-28 14:57:05

陈振林:

4月30日开幕庆典及5月1日开园仪式期间,上海市高空主要受西北气流控制,地面处于高压后部,以多云天气为主,偏南风,风力3~4级。该时段内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气象条件对开幕庆典和开园仪式的举行比较有利,各种庆典表演活动观赏的气象条件较好。

对观众来说,白天光照条件好,紫外线较强,气温较高,相对湿度偏低,略显干热,需要注意防晒和补水;入夜后,园区气温适中,人体感觉舒适。

2010-04-28 14:57:36

于新文:

我们制作了一个短片,介绍关于世博气象服务和世界气象馆的情况,请大家欣赏一下。

2010-04-28 14:59:06

陈振林:

接下来介绍一下近期气象部门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和应对西南干旱气象服务情况

一、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气象保障服务

2010年4月14日0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里氏7.1级强烈地震。青海省气象局于当日11时35分启动地震灾害Ⅰ级应急响应。同日,在紧急传达国务院关于抗震救灾工作会议精神后,中国气象局于15时55分启动重大气象保障Ⅰ级应急响应,并成立中国气象局抗震救灾专项工作组,全面部署抗震救灾气象保障服务工作。

2010-04-28 15:00:49

陈振林:

(一)气象保障服务情况

1、加强上下联动,全方位提供震区天气预报服务

中国气象局组织中央气象台、青海省气象台连续青海省玉树县天气进行专题会商,及时为震区救援提供气象保障,并从甘肃等地选派3名具有抗震救灾预报服务经验的预报员支援灾区预报服务工作。中央气象台还加强与青海及周边地区的会商频次,强化了决策服务和精细化服务,并针对震区救灾工作需要,增加地震灾区天气预报,并发布体感温度、大气含氧量等内容,对灾区重要天气过程及其影响进行了评估分析,提出灾害天气的防御措施。

青海省气象局也制作了包括震区加密实况观测、卫星遥感监测、震区及公路沿线加密预报、短中期预报、气候预测等在内的13类抗震救灾预报服务产品,共发布预报类气象信息期、实况类气象信息期、决策类气象信息近300期。特别是位于震区的玉树气象局在地震发生后,及时恢复基本业务,14日下午就完成第一份手写的天气预报。

2010-04-28 15:01:53

陈振林:

2、及时了解需求,强化决策服务及时性、针对性

针对抗震救灾需求,中国气象局要求要进一步提高服务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密切关注灾害性、转折性、关键性天气,加强地震灾区的气候资料分析和评估,及时提供给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从4月15日16时开始,中央气象台制作发布第一期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气象服务专报,此后分别于每日10时、16时和21时制作发布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气象服务专报,目前已经组织制作了《抗震救灾气象服务专报》30余期。

青海省气象局及时了解省委、省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等决策部门以及航空、公路、卫生等部门的服务需求,制作针对指挥部、救灾人员、玉树机场等不同需求的服务产品,提供针对性、精细化的决策服务信息,并向省政府上报了《青海玉树地震灾区重建规划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恢复重建选址工作气候背景分析》、《青海玉树高原生态旅游城市建设三个候选地气候条件对比分析》和《影响青海玉树高原生态旅游城市建设的气象因素及应对建议》等玉树灾后重建决策服务材料。

2010-04-28 15:02:19

陈振林:

3、满足灾区公众需求,提供贴心气象服务

中国气象局通过公共电视频道、中国气象频道、中国天气网和中国气象报及时关注“抗震救灾”最新动向,组织制作相关专题节目,做好应急气象保障服务和宣传工作。中国气象频道14日开始全天滚动报道玉树地震灾情,提供抗震救灾专项气象服务,15日派出两路玉树前线报道组展开现场报道,并已根据灾情发展启动多场现场直播报道。中国天气网及时与青海气象部门联系获取新闻素材,制作来自前线第一手图片的采访报道,被各大媒体广泛关注和转载。

青海气象部门也及时通过手机短信、广播、电视、报刊、网络、LED显示屏等各类媒体广泛向提供贴心气象服务,15日开始在玉树地震灾区灾民聚集点通过黑板提供温度、大风、降水等天气预报及实况纪录;17日开始开展了帐篷内外温度监测和气象服务工作;18日开始在灾民过渡安置点设立小黑板,发布藏汉双语天气预报信息,通过喇叭广播播报天气预报和实况信息,22日起深入到扎西科赛马场灾区群众安置点开展现场气象服务。同时,还积极与电信部门沟通协调,向所有进入玉树地震灾区的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移动用户以及进入青海境内的中国联通移动用户发布温度、风向、风速、降水、含氧量以及公路沿线天气预报等服务信息。向参加抗震救灾的部队、交通等部门和受灾群众进行了详细的讲解,针对性地开展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加强灾区防雷服务,在灾区灾民集中安置点安装10套雷电防护装置,并组织人员编写印制了藏汉双语的雷电等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手册,送到灾区进行广泛宣传。

2010-04-28 15:02:35

陈振林:

(二)地震灾区需加强次生衍生灾害及防御

玉树地震灾区春末至秋初气候条件相对较好,不易出现冻土,是恢复重建工作的良好契机,适宜开展过渡房建设工作。但是,由于玉树地震灾区地形复杂,汛期将近,要注意抵御自然灾害给交通运输、灾后重建、卫生防疫等工作带来影响。

2010-04-28 15:03:04

陈振林:

(1)5月份,地震灾区气温升高,增大了传染性疾病(如瘟疫)传播的可能性,需要及早采取措施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

(2)玉树州是青海省地质灾害多发区之一,加之汛期阶段连阴雨、局地强降水等天气灾害及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较多,须防范灾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玉树地区春季强对流天气和大风多发,须做好雷电、冰雹、大风等防护准备工作,同时注意防范春季大风引发的火灾事故。

2010-04-28 15:03:38

陈振林:

下面介绍一下西南地区干旱发展和气象服务情况。

2010-04-28 15:03:50

陈振林:

(一)气象干旱发展现状

自2009年秋季,西南地区由于持续温高雨少,出现干旱且快速发展,到今年3月中旬,干旱程度达最重。3月22日以来,西南旱区出现了6次明显降水,到目前为止,除云南中北部、贵州西南部和广西西北部等地仍存在重度以上干旱以外,大部地区气象干旱得到明显缓和。

2010-04-28 15:04:28

陈振林:

西南地区特大秋冬春连旱到3月中旬发展到最严重程度。2009年秋季开始,持续高温少雨,加之2009年汛期降水偏少,导致云南、贵州、四川南部、广西西北部等地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秋冬春连旱,云南、贵州、广西西北部的干旱程度最重。此次干旱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灾害强度大等特点。

3月22日至4月26日,西南旱区出现6次明显降水天气过程。这六次过程分别是3月22—25日,3月27日—4月3日、4月6—8日、12—15日、17—19日和20—23日。除云南东北部、贵州西部和四川南部降水量不足50毫米外,西南旱区其余大部降水量普遍有50~100毫米,其中云南西北部、贵州东部、广西东部等地降水量达100毫米以上。

2010-04-28 15:04:46

陈振林:

西南旱区大部气象干旱得到明显缓和。根据最新气象干旱监测结果显示,西南旱区重度以上气象干旱区域明显缩小,仅云南中北部和东南部、贵州西南部、川西高原南部、广西西北部局地存在中度以上气象干旱,局地有重旱。与今年3月21日监测结果对比,西南旱区大部气象干旱得到缓和,其中云南西南部、贵州东北部及广西东部和南部气象干旱基本解除。

2010-04-28 15:05:36

陈振林:

(二)建议措施

继续做好抗旱保墒、森林防火工作。因前期持续干旱影响,西南大部气象干旱已经得到缓和,但未彻底解除,特别是水库蓄水不足、部分山区人畜饮水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还应需要继续做好西南林区的森林防火和抗旱保墒工作。

干旱缓和地区应积极利用天气条件开展春耕工作。同时,要警惕旱涝急转,做到抗旱防汛两手抓。尤其是久旱之后土质疏松,特别要注意强降水可能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010-04-28 15:05:47

陈振林:

(三)气象服务情况

针对西南地区发生的特大秋冬春连旱,中国气象局从2009年10月开始密切关注,2010年2月下旬开始发布干旱黄色预警,2月27日启动重大气象灾害Ⅲ级应急响应。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及四川五省(区、市)气象局相继启动干旱应急响应。中国气象局和旱区气象部门先后派出28个工作组、专家组赶赴重旱区指导抗旱救灾气象服务和人工增雨作业工作。

2010-04-28 15:06:25

陈振林:

接下来介绍一下2010年4月以来全国天气气候特征

2010年4月以来我国天气气候特征是:气温偏低,降水偏多。

(一)气温偏低。4月以来全国平均气温为8.7℃,较常年同期(10.0℃)偏低1.3℃,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低值。

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及西北地区东部和北部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2℃,其中东北、华北中东部、黄淮、江淮、江南中部、华南北部及西北地区北部偏低2~4℃,局部地区偏低达4℃以上。

西藏、青海西南部、云南、四川西部、新疆南部等地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4℃。

全国其他地区平均气温接近常年同期。

2010-04-28 15:06:42

陈振林:

(二)降水偏多。4月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为54.1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3.9毫米,是自1974年以来降水最多的一个4月。

西北地区东部和西北部、华北西部、东北中部、黄淮西部和南部、江淮、江南、青藏高原东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5成以上,部分地区偏多1~2倍。

华北东南部、黄淮东部及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西北部、西藏中部、青海东部、新疆西南部等地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3~8成。

全国其他地区平均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

2010-04-28 15:07:39

陈振林:

二、2010年4月以来全国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一)西南旱区降水增多,大部地区旱情得到明显缓和

3月22日以来,西南旱区出现了6次小到中雨、局部大雨降水过程,除云南东北部、贵州西部和四川南部不足50毫米外,其余大部有50~100毫米,其中云南西部和南部、贵州东部、广西中东部等地达100~200毫米。西南旱区大部地区的气象干旱得到明显缓和,特别是云南西南部、贵州东北部和广西东部和南部的气象干旱基本解除。

2010-04-28 15:08:06

陈振林:

(二)4月中旬,我国中东部出现大范围低温天气,农业受灾严重

4月中旬,我国出现大范围降温天气,中东部大部分地区气温比常年同期明显偏低。这次低温天气过程具有影响范围广、强度强、极端气温低、灾害影响重等特点。

2010-04-28 15:08:25

陈振林:

降温幅度大、极端气温低。受冷空气影响,西北地区西部和东部、华北地区大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华南以及内蒙古、贵州等地最大降温幅度一般有8~16℃,其中内蒙古中部和西部降温达到16℃以上。北方大部分地区极端最低气温在0℃以下,东北地区及内蒙古、华北地区北部和西部、西北地区中部和北部等地最低气温低于零下5℃,其中内蒙古北部和新疆东北部的最低气温在零下10℃以下。

2010-04-28 15:08:34

陈振林:

影响范围广、强度强。受冷空气影响,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西北地区东部和北部的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2~4℃,其中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东部及内蒙古中东部和西部、新疆北部等地平均气温偏低4℃以上。东北地区、华北地区的平均气温均为1954年以来同期最低值。

2010-04-28 15:08:44

陈振林:

灾害影响重。此次异常低温天气导致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南部、黄淮、江淮北部等地出现霜冻,陕西、甘肃、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湖北、重庆等10多个省(市)的群众生活和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1300多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0亿元,特别是陕西、甘肃、山西等省受灾较重。

2010-04-28 15:08:54

陈振林:

(三)沙尘天气五次侵袭我国,甘肃遭遇近9年最强沙尘天气侵袭

沙尘天气五次侵袭我国。4月1日至26日,我国共出现5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沙尘暴3次,扬沙2次,沙尘天气过程次数接近常年同期。特别是4月24日至26日,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南部等地出现了较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在新疆南疆盆地、青海、甘肃、内蒙古西部、宁夏、陕西、山西南部、河北南部、河南西部、湖北北部等地均出现了扬沙或浮尘天气,并伴有5~7级、阵风8~9级的大风,其中青海柴达木盆地、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西部的部分地区出现了沙尘暴或强沙尘暴,给人体健康、交通和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2010-04-28 15:09:02

陈振林:

甘肃遭遇近9年以来最强沙尘天气侵袭。4月24日至25日,甘肃大部出现沙尘天气,河西走廊地区出现了强沙尘暴,临泽、张掖、民乐、鼎新和民勤等地出现了特强沙尘暴,沙尘暴最强时民勤最小能见度几乎为0米,瞬间极大风速达28米/秒(风力10级)。这次沙尘暴是甘肃省今年以来强度最强、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其特点是阵风风速大、能见度低、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也是甘肃省近9年来最强、民勤17年来最强的沙尘天气过程。

强风、沙土地表和特殊地形的狭管效应是形成甘肃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原因。由于来自西北路径的强冷空气风力大,强风在经过戈壁和巴丹吉林沙漠时,将沙土卷起吹向高空,再加上河西走廊特殊地形的“狭管效应”使得地面风速明显加大,致使甘肃沙尘暴强度增强。

2010-04-28 15:09:14

陈振林:

(四)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广西等地频遭强降水,湘江、漓江现超警戒水位洪水

强降水两次袭击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广西等地。4月10日至14日,湖南、江西、福建、浙江等地先后出现强降水天气,其中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部达到150~200毫米。4月19日至22日,广西、湖南、江西、湖北等地出现强降水天气,其中广西东北部、江西东部部分地区降水量超过100毫米。

湘江、漓江现超警戒水位洪水,强降水引发局地洪涝灾害。江西、湖南、湖北、广西等地先后出现的两次强降水天气导致湘江、漓江出现超警戒水位洪水,九江出现今年以来最高水位,部分地区出现洪涝灾害。

2010-04-28 15:11:18

陈振林:

三、2010年4月以来国外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一)暴雪。4月初,英国遭暴风雪侵袭,数千户家庭停电,暴雪引起的交通事故造成数人死亡。

(二)暴雨洪水。4月以来,美国、秘鲁、肯尼亚、巴西、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哥伦比亚、洪都拉斯等国遭受暴雨袭击,部分地区还引发洪水、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造成不同程度人员伤亡。其中美国东北部罗德岛州暴雨引发百年一遇洪灾。

(三)热带风暴。4月13日至15日,印度东部和孟加拉国遭遇强热带风暴,共造成至少125人死亡。

(四)干旱。2009年10月至今,加勒比地区国家遭遇史上最严重干旱。

(五)高温热浪。4月以来,印度、巴西、菲律宾遭受高温热浪袭击,共造成150人死亡。

(六)冰雹。22日,印度东北部特里普拉帮遭遇冰雹袭击,造成2人死亡。

2010-04-28 15:11:57

陈振林:

四、2010年4月以来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分析

东北地区和新疆北部春播延迟。4月以来,东北地区和新疆北部气温偏低、土壤解冻缓慢,东北地区东部地区土壤过湿,春耕春种整体受阻,春播期较常年推迟7~18天。

华北、黄淮等地冬小麦发育期偏晚。受持续低温影响,冬小麦生长发育延缓,华北冬小麦返青拔节比常年同期偏晚7~20天,西北地区东部、黄淮、江淮冬小麦拔节至孕穗偏晚3~10天。

2010-04-28 15:12:17

陈振林:

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土壤过湿,影响春播进度。4月以来,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大部地区阴雨寡照天气较多,不利于油菜开花结荚、早稻秧苗生长和分蘖、蔬菜生长及果树开花授粉。

西南旱区土壤墒情逐步改善。4月以来,西南地区旱情有不同程度的缓和或缓解,土壤缺墒状况逐步得到改善,利于旱地作物播种出苗。但云南中北部和东部、贵州西南部、四川南部等地旱情持续,影响春播及水稻、烤烟移栽。

2010-04-28 15:12:32

陈振林:

五、未来十天天气趋势

预计未来十天,北方将受两股冷空气影响,气温多起伏,冷暖变化大,但阴雨雪天气较少。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变化幅度较小,雨水较多,局地伴有强对流天气,主要降雨时段出现在4月30日至5月1日,5月3-6日。

(一)北方气温多起伏,天气冷暖变化明显

目前北方大部气温偏低的状况从4月29日起将有所改变。4月30日—5月1日,北方地区气温将明显回升。5月1日夜间-3日、4-6日,受弱冷空气影响,北方气温又将下降。总体来看,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将达到常年同期水平,华北、黄淮地区气温接近常年或略偏高,西北地区气温将比常年同期偏高2~4℃。

2010-04-28 15:12:43

陈振林:

(二)江南、华南有过程性降雨,雨量较常年偏多

4月30日至5月1日,5月3日至6日,江南、华南大部地区将有过程性降雨,总降雨量一般有30~70毫米,其中华南等地的部分地区降水量将有80~16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2~5成。

2010-04-28 15:13:05

陈振林:

(三)西南旱区有三次降雨过程,均以阵性降雨为主

云南东部、贵州西南部、川西高原南部、广西西北部等气象干旱区多阵性降雨,雨量分布不均,总降雨量一般有5~15毫米,其中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广西西北部的局部地区有20~35毫米;主要降雨时段在4月28日、4月30日至5月2日、5月6日前后。

2010-04-28 15:13:17

陈振林:

(四)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多雨雪天气,早晚温差大

4月29日、5月2-3日和6日前后,青海玉树震区有小到中雪(雨),其余时段以晴或多云天气为主;日最高气温一般在10~17℃之间,日最低气温一般在-2~2℃之间,早晚温差大。

2010-04-28 15:13:26

陈振林:

(五)“五一”期间天气

北方大部地区气温明显回升,以晴为主。“五一”期间,北方地区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一般比目前上升5~8℃,局部地区气温上升10~15℃;东北部分地区有弱的降水,北方其他大部分地区将以晴为主,风力不大。

南方气温与常年同期持平,部分地区有降水。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基本与常年同期持平,西南地区大部以阴雨(雪)天气为主,江南地区南部、华南地区有阵性降雨,局部地区伴有短时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江淮、江南地区北部为晴间多云天气。

2010-04-28 15:13:36

陈振林:

具体预报如下:

1日,内蒙古东北部有小雨雪,北方其它大部分地区将以晴为主,气温上升;西藏部分地区有小雨;江南地区南部、华南大部有小到中雨,局部地区有大雨。

2日,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北部和东部有小雨雪,并伴有4-6级风,气温略有下降;新疆北部、西南地区大部有小雨;我国其它大部分地区以晴间多云天气为主。

3日,新疆北部、内蒙古东北部有小雨雪;江南西部、华南西部以及西藏东部、四川、贵州有小到中雨;我国其它大部分地区仍以晴间多云天气为主,风力不大。

2010-04-28 15:16:06

陈振林:

5月份,全国各地陆续进入汛期,天气复杂多变。江南、华南等地强对流、强降雨诱发的突发性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明显增多;北方大风、沙尘、低温阴雨仍然活跃。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以及入汛以后各种灾害对农业、交通、旅游、健康及群众生活的影响。

青海玉树地震灾区需做好防寒保暖、防风防雷和交通运输保障工作。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天气气候条件恶劣,需要加强防范低温、雨雪、大风、沙尘、大气含氧量低、紫外线强等对救灾物资运输和灾区群众生活的影响。另外,灾区群众还要注意用火用电安全和雷电灾害防范。

“五一”小长假注意天气变化对旅游和出行的影响。“五一”期间,出行公众须防范大风、降温、降水和沙尘天气对旅游、交通等的影响。由于北方大部地区入春偏晚,花期推迟,赏花、采摘之前要做好各种旅游资讯的收集工作。过敏性体质的公众要注意预防花粉过敏。

江南、华南须防范局地强降雨和强对流天气引发的各种灾害。目前,江南、华南陆续进入前汛期,强对流天气增多,加之江淮、江南南部前期降雨较多,要加强防范局地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造成的突发性气象灾害及山洪、滑坡、泥石流、城市内涝、洪水等次生和衍生灾害。

防范沙尘天气对交通、农牧业和人民生活的不利影响。5月份,北方仍处于沙尘天气多发期,沙尘天气影响交通安全、农牧业生产、公众健康,甚至破坏植被、威胁人畜安全。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采取处置措施,防范沙尘天气危害。

西南旱区在抗旱保墒的同时注意防范地质灾害。目前,西南旱区旱情有所缓和,随着雨季的到来,西南旱区的降雨将逐渐增多。由于前期旱区高温少雨,土壤疏松,强降雨易造成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因此在继续做好抗旱工作的同时,要注意防范地质灾害。

2010-04-28 15:32:42

陈振林:

农业生产建议:

进入5月份,全国各地农业生产全面展开。农作物陆续进入生长发育关键阶段。预计未来十天,北方地区气温多起伏;江南、华南降雨量偏多;要注意预防大风、沙尘、强对流、低温和湿渍害对农业的不利影响,及时采取防御措施。同时要加强作物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

冬麦区:处于产量形成关键期,自播种以来大部时段气温偏低,生长积温不足,要加强田间管理,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形成壮秆大穗。

春播区:要加快春播进度,尽快完成春播。东北地区要抓住气温回升的时段,散湿排涝、及时整地,争取适时播种;西北、华北和黄淮等地要充分利用目前墒情良好时机,抓紧趁墒播种春玉米和棉花。

土壤过湿区:应采取措施防范渍害,适当施肥,江南地区适时移栽早稻,华南稻区要促进早稻有效分蘖,减轻前期低温阴雨寡照的不利影响;同时,要注意及时收获成熟作物,加强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

农业干旱区:旱区要科学调配水源,抓住近期降水过程,确保春播顺利完成。对于没有水源保障的稻田,要及时改种旱粮作物,稳定春播面积,减轻干旱对农业的影响。

2010-04-28 15:33:07

于新文:

谢谢陈司长的介绍,下面请记者提问。

2010-04-28 15:33:21

香港无线电视记者:

你好,我是香港无线电视台的记者,因为在甘肃河西走廊那一带最近出现了一些极端天气,特别是沙尘暴,我们想问一下,今年以来强度特别大的沙尘暴发生机会有多大?上次应该是3月沙尘暴影响比较大,连珠三角、香港、上海、台湾都受到影响,这次的沙尘暴会不会对周边环境有一些影响?未来的趋势和走势怎么样的?

2010-04-28 15:33:44

陈振林:

今年到目前为止发生了12次沙尘天气过程,与近十年平均值接近,应该说这还是正常的。沙尘的起因有两种条件:一个是气象条件,主要是强风、冷空气、大气环流变化;另一个条件是物质条件,也就是沙源问题,这就与地表状况有关。今年我们分析沙尘天气主要成因,是由于今年回暖比较快,土壤解冻快,冷空气活动频繁,很容易造成裸露沙土随着强风吹向高空,随着大气向东面漂移。

三月份有两次沙尘过程,特别是三月中旬一次,影响到了韩国、日本、台湾地区也有浮尘现象,这也是每年沙尘多发时段发生的情况。国外媒体说,由于中国过渡开发或者地表植被状况恶化造成的,我觉得这是不妥的。我们分析有两个条件:强对流天气活动和地表状况。因为蒙古国是个沙源地,还有内蒙古、新疆也是沙漠地区,极容易造成沙尘随大风向高空输送,所以这是的自然现象。

到五月份,在常年来看不排除会有沙尘天气发生,针对这一点我们需要提前的关注,做好监测和及时预警。

2010-04-28 15:35:08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第一是北方天气好象显得特别冷,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不是不正常?还有人说今年夏天北方可能出现极端干旱和炎热的天气,现在从气象学预测是不是这样?

第二个问题关于冰岛火山,前一段时间说冰岛火山灰会不会飘到中国来,我们采访了专家说还没有进入西亚,请问目前来看火山灰有没有可能飘过来?另外有人说,广东降了酸雨和北方酸雨都因为火山灰的影响,这个说法有没有科学依据?

2010-04-28 15:35:51

陈振林:

确实,今年一个特点,华北、东北持续低温,我们气象记录分析表明,实际从去年11月以来我国东北、华北气温连续六个月持续比常年同期偏低,偏低幅度有1.8摄氏度,特别是四月份是1961年以来同期最冷的一个月。大范围来看,是1971年以来比较严重的低温年份。但是从全球的角度来看,这种情况也不是孤立的。同一时间段,在北半球,大家也注意到了,像美国、欧洲,包括我国华北,都出现了暴雪天气。

我们讲气候波动幅度增加,都是在现阶段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发生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我们不能因为今年这几个月冷就认为全球变暖终止了,这是全球气候背景之下发生的极端天气气候现象。不过这次低温情况对我国农业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国务院专门开了专题会议进行部署。

2010-04-28 15:36:59

陈振林:

我不知道你从哪看到的这些未来的气候预测。我们每年都在关注全年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特别是针对农业生产,国计民生,会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最近我们与相关部门对旱涝进行了联合会商,明天将针对未来得气候趋势对农业的生产加强联合会商,保持滚动的预报服务。因为气象灾害不确定因素很大,我们会做好监测服务,在未来十天、五天,短时临近我们会通过各种手段来及时发布天气的预报预警,向公众做好服务。

2010-04-28 15:39:14

陈振林:

关于冰岛火山灰,大家非常关注,气象部门也对这件事情通过气象卫星保持了监视。从目前监视的情况看,4月14日发生的冰岛火山喷发,我们没有监测到它的影响,特别你提到说这几天有严重的酸雨,我们针对观测网也进行了分析,近期酸雨的变化和分布跟常年相比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也表明火山灰对我国酸雨没有产生直接明显的影响。所以我们断定,监测结果表明,冰岛火山灰尚未影响我国,但是由于喷发,会在平流层、对流层向东扩散,随着时间的转移浓度会逐渐降低,在过程中间,特别是对流层火山灰粒子进行沉降,对我国没有影响。

世界组织监测表明,火山喷发已经缓和,喷出的高度3千米以下,而且以水汽为主,我们不必考虑谣言,要不信谣,不传谣。我们对它的影响也会密切监视。大家知道1991年菲律宾火山喷发造成了气温降低,那次火山喷发两千万吨的物质,而这次冰岛是一万吨。我们专家还会密切地跟踪分析。

2010-04-28 15:48:03

中新社记者:

陈司长说的我刚才没有理解清楚,请您把低温的情况再说一下,另外,针对五一的天气,您对出行有什么建议?

2010-04-28 15:48:16

陈振林:

五一小长假,北方气温处于上升阶段,除了东北地区有弱降雨过程,其他地区天气挺好的,利于出行。刚才说到,赏花期普遍推迟,请各位注意天气预报。针对旅游目的地的天气预报请多留意。在南方,江南北部天气还是不错的,我们世博期间天气有利于游览,总体来说还是不错。我们也会通过媒体提醒公众,多关注每日的天气预报和专门的服务。

说到低温,刚才也讲了比较多,在我国东北、华北这一块持续了六个月,是大气环流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气转暖,低温也会如人们所期望的一样,早点恢复到正常状态。一会儿专家可以给你更详细的解释。

2010-04-28 15:48:41

新华社记者:

刚刚有提到关于北极冷空气的转移,我看网上有种说法,是不是因为臭氧层现在破坏得非常严重,使得冷空气转移,包括今年极端天气,不知道根据气象部门的监测来讲是不是和老百姓的感受相符合,就是极端天气比较多了,比往年有明显的增加趋势?

2010-04-28 15:49:01

于新文:

这次北方的低温天气不能说跟臭氧层的变化有直接的关系,但是通过这个事件可以看出,我们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气候变化表现之一就是灾害性的天气增多增强,就是越来越极端,这也就是我们目前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任务。

2010-04-28 15:49:23

于新文: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

2010-04-28 15:49:43

图片内容:

相关新闻:

图片大图:

中国气象局2010年5月份新闻发布会现场

中国网 贾亮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于新文主持发布会

中国网 贾亮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陈振林介绍上海世博会气象服务情况

中国网 贾亮

新闻发布会现场

中国网 贾亮

新闻发布会主席台

中国网 贾亮

陈振林介绍西南地区干旱及气象保障服务工作

中国网 贾亮

陈振林介绍4月份重大气象事件

中国网 贾亮

媒体关注

中国网 贾亮

香港无线电视台记者提问

中国网 贾亮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提问

中国网 贾亮

中新社记者提问

中国网 贾亮

新华社记者现场提问

中国网 贾亮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