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王者之师不仅贡献了
中国冬奥会历史上的首枚金牌
而且在中国代表团历届所取得的
13枚冬奥金牌中独占10枚
这一系列荣誉的背后
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前辈的努力
其中就包括为中国男子短道速滑运动
创造了历史的李佳军
1975年出生的李佳军
9岁首登赛场
21岁就在1996年世界杯
为中国男子短道速滑夺得首个世界冠军
之后便开始横扫世界各国顶尖选手
为中国代表团夺得27个世界冠军
照亮了中国短道速滑的荣光年代
直到2006年退役
李佳军22年的职业生涯中
赢得国内比赛桂冠无数
国际大赛共获得14个世锦赛冠军
7次世界杯总排名第一
打破了2个世界纪录
作为中国“冬奥旗帜”
他以一己之力撑起了一个时代
大概每一位运动员的最高梦想
就是在奥运赛场上“升国旗、奏国歌”
在李佳军闪耀职业生涯中
他曾离这个梦想如此之近
却因“刀尖之差”,咫尺天涯
2002年2月20日,第19届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500米决赛中,中国选手李佳军获得银牌。这是李佳军在领奖台上。新华社记者王岩摄
1998年长野冬奥会
李佳军顺利进入了男子1000米决赛
在他冲向终点
眼看就要夺冠的一刹那
跟在身后的韩国选手金东圣突然身体向前
一只冰刀的距离
让李佳军以0.053秒的微弱差距
与中国男子短道速滑的
首枚冬奥金牌失之交臂
李佳军(中)获世界杯短道速滑循环赛美国站比赛1500米冠军。新华社记者王岩摄
李佳军后来又坚持参加了三届冬奥会
四次冬奥会共收获了五枚奖牌
但都与金牌擦肩而过
这也成为他最刻骨铭心的遗憾
冰上项目运动员
总被称为“刀锋战士”
赛场上片刻之间、毫厘之处的
超越或折戟成为决胜的关键
这正是冰雪运动的精彩与残酷之处
2005年10月1日,中国选手李佳军(前)与李蒿楠(中)在决赛中争先。当日,在杭州举行的2005/2006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界杯男子500米决赛中,李佳军以41秒922的成绩夺得冠军,李蒿楠获得第四名。新华社发(朱丹阳摄)
而中国男子短道速滑
首个冬奥冠军奖牌
直到2018年
才由武大靖捧回
中国的短道速滑项目
又多了一面旗帜
有人问李佳军
“你担心被超越吗?”
李佳军说:
“我被超越是好事啊!
说明中国运动员的水平在提高。
如果巅峰一直停留在过去,
我心里才着急难受呢!”
2002年2月20日,在第19届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500米决赛中,中国选手李佳军发挥出色,以2分18秒731的成绩获得银牌。这是李佳军在领奖台上向观众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赵迎新摄
退役后
李佳军没有活跃在短道速滑圈
那他去哪儿了?
“我有新的舞台,做着更喜欢的事。”
李佳军说,
“但一直没有离开过冰雪。”
在中国的冬季项目世界冠军中
李佳军可能是经历最多元、最丰富的一个
退役之后,他曾前往加拿大、
哈萨克斯坦等地执教
其间“带领哈萨克斯坦国家队
有史以来第一次参加冬奥会”
2003年12月7日,获得2003/2004短道速滑世界杯北京站男子5000米接力冠军的中国队选手李佳军在决赛中率先撞线后挥拳庆祝胜利。新华社记者李岳摄
回国后,李佳军在短道速滑
国家青年队担任教练
包括武大靖、任子威在内的很多名将
他当年都带过
后来,根据国家需要
他担任过冬运中心速度滑冰、
大众冰雪部、单板滑雪队等
多个部门的管理者
还做过领队和竞赛管理工作
在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之后
他的工作越来越繁忙
“冬天比赛特别多,一个月出差十几次。”
李佳军回忆,
有一年大年初二
他们一行人在张家口出差
饭店都闭门过节了
他们只能买了泡面
蹲在火车站门前吃
2012年1月3日,第十二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开幕式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图为火炬手陈露、周洋、李佳军和叶乔波(从右至左)在圣火点燃仪式上。
2021年7月
冬奥备战的弦进一步拉紧
李佳军成为国家体育总局
冬季管理中心训练二部的负责人
为多支备战冬奥会的国字号队伍保驾护航
拥有谷爱凌的自由式滑雪队就是其中之一
2021年10月
作为北京冬奥会中国首棒火炬手
李佳军高擎“飞扬”
接圣火从希腊古奥林匹亚来中国
10月18日,中国首棒火炬手——前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员李佳军手持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在火种采集成功后传递。新华社记者郑焕松摄
现在,“老冰雪人”李佳军在不同场合
都会习惯性地做起冰雪运动科普
身体力行地推广中国冰雪运动
普及冰雪知识
“教学相长,担任教练和管理者的日子里,
我对冰雪运动的认知和理解更深、更广了。”
李佳军说,
“现在,我做竞赛和大众冰雪运动推广,
接触面宽,挑战性强,收获也更大。”
图为1998年2月17日,中国选手李佳军(右)在日本长野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比赛中夺得银牌,这是中国在冬奥会男子项目的第一块奖牌。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李佳军还记得
小时候学滑冰时
整个吉林省只有长春有一个标准冰场
常常凌晨两三点才有机会上冰
截至2020年
全国运营的雪场已有803个
室内冰场也已达654块
冰雪运动早已走出山海关、跨过长江
连在南方地区都有越来越庞大的粉丝群体
李佳军获2001年世界杯短道速滑赛长春站男子500米冠军后挥舞国旗向观众致意。新华社发
毫无疑问
即将到来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
是中国冰雪运动产业
得以快速发展的东风
但冬奥之后
这股风会不会也过去了呢?
李佳军把答案瞄准了
“冰雪进校园”和体教融合
“更多的人参与到冰雪运动中,
冰场、雪场的基础设施就会不断提高,
整个产业也就有了源头活水,
冬奥带起的东风就能延续下去。”
2020年10月1日,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举办首场冰雪项目国家队训练基地公益开放活动,并由李佳军进行公益授课。
对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
李佳军沉浸在期待与憧憬之中
从6岁开始上冰到46岁担任冬奥火炬手
李佳军的生活在过去40余年里
始终与冰雪运动紧密相连
无论是赛场内还是赛场外
中国冰雪运动发展的每一个节点
李佳军都一直“在场”
亲眼看着它一步步壮大
这次,也不会例外
速度滑冰需要时间和汗水才能凝结精华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如同酿酒
汗滴是水,训练是粮,时间是曲
最终酿造出胜利的佳酿
从6岁上冰开始
李佳军历经时间的磨砺、坚持、蜕变
为体育荣耀拼上一切
最终将极致匠心镌刻在几十个冠军奖牌上
如果把夺冠比作美酒佳酿被端上桌面
那么李佳军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训练过程
就是执着专注的工匠
埋头潜心酿制美酒的时间付出
从过去的奋勇争先追求卓越
到现在经历岁月后更加绵长包容
浓烈醇厚是李佳军冰雪人生的最佳注解
如酒,历久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