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97军的历史上,一共编成过三次,但这三支部队的经历及结局都可以用“惨淡经营”来形容。比如首次使用的部队因抗战而成立,结果却因反共不力而被撤消番号;第二次使用时,一度作为卫戍陪都的精锐,却在对日作战中不堪一击;待到第三次使用时,又因派系问题而产生倾轧,最终落得一个全军覆灭的结局。
反共反被灭
第97军第一次成立于1938年6月,辖第94师和骑兵第4师,前者是湖北地方杂牌改编,后者是失去靠山的东北军余脉。两师装备差,又因承担游击任务而缺乏补给。
第97军的成军目的是在太行山打游击,但艰苦的环境使得该军不仅断绝了补给,减员严重的问题也更加突显,骑4师更是成了一个彻底的步兵师,完全丧失机动力。为求生存,朱怀冰经过屡次申请,终于得到了调往河北平原的命令。97军抵达冀西地区时,正值国共合作破裂,这使立足未稳的97军还没得到喘息就又被推到了反共前线。
朱怀冰
不想八路军于3月5日发起攻击后,97军的防御很快就被破坏。因为八路军已经掌握97军军部的具体位置,直接派部队把朱怀冰的老窝给端掉了。当时的94师师长蔡劭病逝,继任师长还没有到位,只能由朱怀冰亲自指挥,可军部被端,他自顾不暇,哪有时间指挥被切断联系的94师呢?在东打西躲的环境下,97军坚持了10天后终于全线溃败,朱怀冰自己也当了八路军的俘虏。
朱怀冰被俘后不久就被释放,但97军只剩下2000余人,朱氏自感无颜面对上级,便请求辞职。97军番号随即被裁,部队缩编为第94师后派到中条山打游击,结果又在1941年的中条山会战中被日军歼灭,时任师长的刘明夏及部分官兵被俘后选择投敌。第一支97军就这样结束了不光彩的历史。
不堪一击的卫戍军
到了1943年2月,军事委员会为了增强陪都的卫戍力量,挑选了两支由河南保安部队改编而来的第166师和第196师合编为一个军,任命李明灏担任军长。至于该军的番号,则选定了第97军。
李明灏
由于李明灏亲共,他在1944年7月被免去军长职务,继任的军长陈素农出身黄埔三期,作为天子门生,自然是志得意满。可他前脚刚到军部,后脚就接到了出征命令。陈素农在中条山曾经打了三年游击战,有着丰富的对日作战经验,但他并不熟悉97军人事,更不了解战斗力,就这样调出去打仗,结果很难说。
陈素农
攻入广西的日军
11月26日,97军与日军第13师团交上了火,三天后防线被突破,陈素农下令退入南丹固守,不料日军的迂回部队乘虚攻至南丹城下。陈素农见大势已去,被迫于30日下令向独山撤退。日军则乘胜追击,尾随着97军,终致该军溃败。好在独山已有部队占据,日军见好就收,这才免去了该军的灭顶之灾。南丹之败使堂堂卫戍军颜面无存,陈素农因此被免职。继任军长陈武试图重新恢复实力,但他没等到那个时候,部队就在1945年4月被裁撤了。97军被缩编为第166师后编入第8军,在军长李弥的整训下成为一支劲旅。1949年1月,第166师在淮海战场结束了它的历史。
倒霉的游杂军
1945年6月,第97军的番号被第三次使用。这一次的使用者是汤恩伯,他将这个番号赋予了几支由地方游杂部队改编而来的暂编第1军,由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王毓文担任军长。97军辖第33师、第82师和新编第29师,但这三个师各分系统,互不往来。
王毓文
一个97军,内部竟然分为王毓文、段海洲(33师师长)、辛少亭(新29师师长)、钟定军(82师副师长)四派。好在97军成立后不久便迎来抗战的胜利,得到了开赴徐州受降的任务,这让王毓文和全军官兵都喜出望外。
9月26日,正当97军官兵在欢庆抗战胜利时,他们接到了率部进入山东的命令。第二天一早,97军又踏上了急行军的道路。当时的山东境内,正由八路军接收,军委会为了限制中共势力坐大,决定即调集周边军队迅速入鲁。
双方抢占城市县镇,只要一方不让就会发生交火。10月12日97军进驻临城时,新29师的前哨部队就与八路军发生了冲突。既然情况有变,王毓文决定收缩兵力于临城,等后续友军到来后再出击解决问题。但这样一来,原本奉命进入山东受降的97军,不得不转为在临城固守待援。王毓文的如意算盘打错了,他没想到八路军为了确保沂蒙山根据地的安全,会立即发起反击,并歼灭滕县、韩庄各处友军,切断了临城的补给线,将97军团团包围起来。
临城被围后,王毓文赶紧在控制范围内加强构筑防御工事并修建飞机场,争取空军补给,另一方面组建谍报队侦察敌情,清户口,搜索潜伏的中共地下党,此外还控制了城内的口粮,按户分配。从11月开始,临城外围的枪炮声此起彼伏,可谓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
转眼到了1946年的元旦,97军以及临城居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硝烟始终在这里蔓延。不仅如此,城内囤积的粮食也面临短缺的危险。为解决这一问题,王毓文命令33师出城抢粮,这才暂时缓解了粮食问题。
1946年1月12日,临城守军在经过两个多月的困守后终于能够舒出一口气。军部在这一天接到了停战令,该命令在第二天生效。正当官兵们满心欢喜地做着调往后方休整的美梦时,王毓文却又接到了新的命令,内言:停战令虽然生效,但共军诡计多端,素无信义,不能放松警惕,仍应严加戒备,并趁此时加紧训练,以待后命。
即便如此,王毓文为解决部队及全城居民的生活问题,在停战令生效后与八路军取得联系,口头约定双方在临城北门开辟一个集贸市场,供双方军民购销一切日用品和主副食品,由97军负责维持秩序。这一口头协议维持到6月内战的全面爆发。
就在战争暂时停止的时候,97军内部的人事也有所变化。王毓文厌恶了连年征战民不聊生的环境而萌生退意,他提交了辞职报告。前任军长离职,自然引起继任军长人选的争夺。当时可能接任军长的有第19集团军副总司令李铣、第97军副军长王秉钺和蒋当翊。这三人中,李铣以97军的直接上级自誉,并获得同乡——新29师师长辛少亭的支持;副军长王秉钺作为暂1军的老人,认为军长非他莫属;蒋当翊与97军关系不深,且到任仅一个月,又与所属部队无历史渊源,自不被他人看中。
蒋当翊
汤恩伯以蒋当翊接任97军军长,从资历来看稍有不足,为求便利。汤恩伯决定改个方式,在与王毓文商讨后,两人合伙演了一出戏。1946年6月1日,王毓文的辞职报告不被批准,反升为第19集团军临城指挥所主任仍兼军长。消息传来,李铣、王秉钺大失所望。不料三天后,王毓文却突然“因病辞职”,汤恩伯则“体其辛劳”,准其前往上海治病,并命令军务由副军长蒋当翊署理。这一消息传来,李铣、王秉钺二人哭了,辛少亭怕了,段海洲笑了,失去靠山的潘笑清则因心灰意冷而随之提交了辞呈。
此时内战已经全面爆发,刚刚经过人事异动的97军又被八路军包围。一开始,八路军对97军围而不攻,但从8月起开始以小股部队发起试探性进攻,又过了一个月,临城内外已是枪声缭绕。好在国共休战期间,代理军长蒋当翊已经在城内囤积了大量的粮食,他相信只要坚守待援一定能取得胜利。为了打击包围临城的八路军,蒋当翊命令所属六个团轮番出城袭击,最远30里,朝出晚归,都顺利返回,有的还带回些战利品。同年10月,援军终于抵达,包围临城的八路军认为现有力量不足,决定放弃临城。97军则在临城困守了一年后,终于真正松了口气。
临城一战,97军出了名,但这并不是它走向胜利的开始。此后97军又先后经历过杨彬、倪祖耀两任军长,却在对解放军的作战中疲于奔命,且屡遭打击。1949年1月,蒋当翊又被重新调回97军当军长,但此时的97军江河日下,不久又闹出段海洲(时任副军长)策动部队起义的事件,导致33师师长莫国璋被活埋,更加打击了全军士气。在经过湖南和广西的两次作战后,97军在上林遭到了解放军的毁灭性打击。此战副军长郭文灿和参谋长伍国光都被俘虏,只有蒋当翊带着残部1000余人退入越南。三个月后,也就是1950年3月9日,97军番号被撤消,所部官兵编入位于富国岛的第1管训处。
第97军的历史至此彻底结束了。